【#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汉族与少数民族民歌内容的基本特点》,欢迎阅读!
汉族与少数民族民歌内容的基本特点
歌词是歌曲的本意所在,受环境、种族、时代的影响甚巨,色彩斑驳,蕴含着积久性、相融性、多元性、系统性的人文精神。透过歌词,唤醒学生最深层的文化意识;充分挖掘其中丰富、独特、深厚的内涵与价值。
标签:民歌 内容 特点
引言
艺术教育,是旨在提升学生全方位审美能力,激发创造潜能的教学模式。承载的是对于人品和修养的提升,不只是陷于形式和填鸭式的技法训练,知识的积累必不可少。遵照新课标“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培养综合能力”的要求,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照观文化整体,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民歌即民间歌曲,是音乐和语言、哲学、宗教等文化支系统相交融的产物,是精神创造与生活凝练;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集体创造、演唱,口传心授的歌曲。歌词是歌曲的本意所在,受环境、种族、时代的影响甚巨,色彩斑驳,蕴含着积久性、相融性、多元性、系统性的人文精神。本文拟运用多学科交叉研究,将民歌内容(即歌词)分为汉族和少数民族两部分,通过阐述、梳理与概括基本特点,进行课本知识拓展与整合。
1、汉族民歌内容基本特点
1﹒1二元性与文学性 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歌词具有诗与歌,规整与自由的二元性特征。首先,声调音韵。特有的“四声”语音,平仄、炼字、合辙、押韵,凸显出诗的格律形式。其次,即兴性。自由是对外部世界的破解,是超脱的心灵感悟。最后,多样性,赋比兴、长短句、变式句、上下句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情感复杂性,展现了或诙谐、或朴实、或轻快、或明朗、或沉郁、或婉约的格调。
民歌还对素材进行文学性升华。首先,取材于传说神话、历史典故、戏曲和民间故事,借助朴实、凝练的语言,对固有观念进行文学提炼。其次,歌词中以还原性、增衍性、创新性的阐释手法,呈现出文学性语汇意象,结构对仗,押韵整齐,句子连接过渡自然。
1﹒2广阔性 汉族分布广阔。其一,内容因素。受时代精神、理念心态、审美情趣和风俗传统的制约,各有异同,体现出广阔、包容性。譬如,全国范围内流传着上百首《绣荷包》。在各地域、时期传唱过程中产生了众多渐变传播形态、蕴涵。其二,形式因素。划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三类,分别对应农村、城市与劳动三个功能场。按题材分为,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儿歌、生活歌等等。
1﹒3符号化 “鸿鹄锵锵,唯民歌之。”(《管子·形势》)首先,形式符号化,表现为强弱有序的节奏,重复乐句,结构循坏展开,即兴“加花”发挥。加入衬词、虚词,如吧、吗、啊、哈、呀、哟、咦、晦、哎、呦、嗬等。其次,符号表意统一、严整。乐段、字数相近。再次,取材生活场景与神话传说,寄情抒发,或问或答;转化为图像、标志、象征性的艺术符号,呈现微妙、概括的潜意识物态化。
1﹒4情理交融 歌词是感性和理性的和谐化,即完整人性的体现。受封闭大陆气候、农耕、宗法社会特征的影响,显现重实践、崇理性、长抒情的风范。其一,惯于以虚实相生的表达,用恍惚朦胧的诗意,烘托虚静的通感。言志缘情,畅神娱人。其次,理性、务实的思考以潜移默化,经世致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或含蓄或直白的意象物态化,表达深长的趋庭与朴素的愿景。最后,情感、理性的多义属性(含蓄性、神秘性、模糊性、起伏性)突出,与音乐表达相得益彰。
1﹒5伦理价值 乐者,通伦理者也。(《礼记·乐记》)民歌语言是道德规范、心理状态的表现。其一,歌词根源于“非酒神精神”的礼乐传承,具有伦理主义特征,流露出鲜明的阶级和宗法观念。其二,由于倡导德性至上,强调是非、善恶,凸现出黑暗压迫之下,蔑视权贵、反抗强暴的人格控诉,针砭时弊,向往与憧憬之情。其三,“时政歌”,既具传达性的社会性,也兼有自我表达的个性,内容植根伦理教化,展现宗法、仁礼、中和的固有规范。
2、少数民族民歌内容基本特点
2﹒1功能性与口语化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 阳货》)民歌是社会交往时不可缺少的传情的工具。在恋爱、婚姻、交际、社会活动中,运用民歌来表现才华、抒发思想、延续传统、沟通人际、增进情感、靠近距离。采取乐词同出的手法,集中呈现出强功能性特点。究其原因,在于群落文化缺乏文字记录,生活相对封闭性,形成了“以歌为饭,以歌代言”的传统。
民歌常随编随唱,以采用口语化的拟声词、叠字、比喻、借喻、假借、对偶、夸张、拟人、排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既含情感,又发遐想,升华为“艺术哲学”。首先,就地取材。情景交融,予人虚室生白的审美顿悟。其次,教育、认识、审美功能兼具。最后,以多种修辞手法,将哲学思考凤协鸾和地融入,凝练地表达哲学意蕴。
2﹒2本真性 “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公羊传》)民歌创作与社会经济基础、精神氛围,具有联系性。其组织功能,有很强的凝聚力。少数民族性格单纯、质朴、热情,开朗,歌词显示出本真性的特点。其常表现出的“可望而不可及或两情相悦”的思念、求爱主题,感人至深、动人心魄、情韵悠长。从社会学和美学角度来说,民歌受道德制约较小,以清纯、直爽的口语,展现出本真性与自由美。
2﹒3环境化 “乐者,天地之和”。(《乐记》)其一,自然时空环境。山区、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lj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