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都市化是否有利于人类发展》,欢迎阅读!
一辩
都市化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近代工业化的直接产物。近代都市是在工业革命后迅速发展的。工业革命所解放出来的生产力,将社会生产推进到一个新阶段,产生了大批新兴工业,人口被大量地吸收到工业中来。工业的发展,使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旧城市不断改造、扩大,新的市(镇)大批出现。而作为人类发展的阶段性成果,都市化也对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深远影响,都市化是人类改造自然的里程碑式的胜利还是人类辩证发展的极具挑战性的历史拐点?在笔者看来,都市化既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贡献并将继续对人类生存状态发挥革命性作用,同时也为人类的未来发展埋下隐患并为传统发展模式敲响了警钟。如何利用这把双刃剑关键要看人类的理论理性与实践智慧能否使人切实地、正确地、完善地改造自然。
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开始后的一个多世纪,是都市化过程迅速发展的时期。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都市化过程进入一个新阶段:都市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都市化与现代化相辅相成、互相促进。都市化包括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 3个方面:㈠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产业结构由农业型经济转变为工业型经济。㈡人口向都市地区集中,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变,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大。㈢社会生活向都市性状态转变,都市生活方式扩展到其他领域;人际间的血缘、亲缘关系削弱,业缘关系强化。这3 个方面综合的空间形式是都市地域的扩大、市镇数目的增多和都会地区的出现。
也许只有自然主义者才会去否认都市化的历史性、革命性作用,用理性的标准而不是复古的眼光来看人类社会的进步,无论从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还是整个文明上,都市化的影响都是及其深远的。由工业、商业等各种非农业经济部门聚集而成的城市经济以城市为载体和发展空间,二、三产业繁荣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等生产要素高度聚集,规模效应、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十分突出。机器大工业的出现,使工业日益集中,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加强了城市与外界的经济联系,促成了国内市场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引起了城市性质、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城市成为工业生产、商业、金融、交通的中心。在这一进程中,全人类的物质文明建设与财富积累得到了空前提高,并在城市经济的核心标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带动下实现了经济现代化。而作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在城市区域的总和,城市文化培育出了具有现代素质的市民,塑造出了具有个性的城市形象,集中性的形成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艺术团体,发展出了繁荣发达的文化产业,并使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如果用信息论的视角品读都市文化建设,则可以说人类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各种文化团体的大量出现即是建立在都市化与信息化的基础上,人们学会了思考、争辩与协商,在彻底告别了小农经济的同时也在思想上从愚昧走向开化,实现了启蒙。而在经济文化取得不断进步的同时,自黄金时代以来历代伟大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们所梦寐以求的民主、自由与平等终于有了实现的可能,笔者无意谈论三权分立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劣根性,我们必须承认近二百年人类社会籍由都市化而寻找到的政治革命具有用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人们终于发现民主原来如此简单。
然而凡是合理的存在必有其合理的消亡趋势,都市化的弊病现已愈加明显。如果从整个宇宙的宏观视角上看,都市化在哲学层面上无疑是加速了人类的灭亡过程。而都市化首先摧毁的便是实现都市化的决定性力量——清教徒。这是何等的讽刺啊!作为创业精神代言人的新教徒,他们曾经限制一切纵欲、享乐甚至消费行为,崇尚商业和工业活动,不仅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且具有对社会的回馈意识,对一切充满了信心,具有排除万难、获得非凡成功的勇气和信心,他们善于创造和创新,不断地开拓和征服,正如韦伯所言,是资本主义精神的核心,而如今在都市化的继续推进过程中,西部牛仔们终于堕落为宅男这一标志性事件意味着人的转变,并将带来整个社会秩序与生态的大变革。生命力的衰弱也意味着西方文明已走
1
到了历史的拐点,一种模式的终极形态必然带来它的衰落与死亡,现代化与都市化绝不是人类的终点,而要去反思都市化与西方文明对于其手受益者而言显然太难太难,如历史的窄门,过去愈加成功则现在愈加难以改变。更加致命的是,如果从生态学角度出发,可以发见都市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不断下降,而且维持它所需要的能耗不断增大。熵的增加就意味着有效能量的减少。每当自然界发生任何事情,一定的能量就被转化成了不能再做功的无效能量。被转化成了无效状态的能量构成了我们所说的污染。许多人以为污染是生产的副产品,但实际上它只是世界上转化成无效能量的全部有效能量的总和。耗散了的能量就是污染。既然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既不能被产生又不能被消灭,而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能量只能沿着一个方向——即耗散的方向——转化,那么污染就是熵的同义词。它是某一系统中存在的一定单位的无效能量。人类活动即是这样一种过程,而都市化将其速度大大提升,人类不仅驶入超快车道而且已经无法停止。 综上,都市化既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贡献并将继续对人类生存状态发挥革命性作用,同时也为人类的未来发展埋下隐患并为传统发展模式敲响了警钟。如何利用这把双刃剑关键要看人类的理论理性与实践智慧能否使人切实地、正确地、完善地改造自然。只要人类能够有足够的勇气的决心转变发展模式,处理好人鱼自然关系,都市化仍能为人类的继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四辩
按对方的逻辑,适度的都市化有利于人类发展,那么适度的盐碱化是不是也有利于土地发展呢?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而对方同学刚才是没有规矩也要成方圆。第一,他们混淆的都市化和城市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都市化我方早已论证不利于人类的发展,而只有用城镇化为手段实现城乡一体化才有利于人类发展。第二,对方要么对都市化所产生的大城市病视而不见。要么将都市化所产生的问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他们能面对逆都市化的事实,认为都市化的过程仿佛是一个深入有机体的自我新陈代谢的功能,这种机械社会生物学的观点早已被理论界证明是站不住脚的。人类自从产生以来,就没有停止过对生存方式的探索,作为工业化的产物,大城市化、大城市的存在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但是作为一种政策选择和发展模式,都市化使人口和资源向大城市过度集中,不但造成很多社会问题,而且使得原有的城市功能面临巨大的挑战。都市化还会产生严重的“马太效应”,造成城乡的进一步分化,并使都市环境走向突破生态极限的不归路,这些由都市化造成的大城市病是早已被都市化的实践和社会学的理论证明。早在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西方的理想国就提出了城市规模与人类发展的休戚相关,近代的卢梭不但指出了人口的数量与行政管理的极限问题,更是指出了人与自然相分离之后人性的颓变与衰落。处在世纪之交的今天,信息时代来临已经使得人类不需要再经过大城市就可以进行高效益的生产和交换,以发展中小城镇为主,实现城乡的均衡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潮流,而逆都市化已经成为解决大城市病的有效途径,从伦敦至,芝加哥,从新加坡到吉隆坡,有那一个城市不是逆都市化来解决都市化的困境的呢?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有后发优势的发展中国家,又有什么理由再重蹈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都市化的覆辙呢?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惟一。对方同学,希望你们不要固守辩论的立场而蒙蔽了探索人类发展真谛的双眼那!只要我们膑手肠足,共同营造城乡一体化的美丽家园,人类的发展就一定会走上公正、和谐与高效的坦途!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lXY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