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媒体学古诗

2022-08-15 22:43:5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借助媒体学古诗》,欢迎阅读!
古诗,借助,媒体
借助媒体学古诗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力度也在深入,古诗词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从借助媒体,以声感人;借助媒体,以境启情;借助媒体,以画解诗等方面谈谈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媒体 古诗 语文 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古诗词教学与多媒体是绝对分不开的,它让我们在探索中拓宽了网络技术的应用领域及语文教师自身的文化视野,加强教师与同仁之间教与学方法和经验的交流,为古诗词的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随着新课程革的进一步深入,信息技术与古诗词教学整合也会进一步深入,参与实验实践的师生都会从不同程度感受到现代信息技术的魅力。

一、借助媒体,以声感人。 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具有移情、激趣,引起共鸣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传统的教学手段指导诗词朗读,在情感的调动、情境的营造、意境的复现都难以调动学生入兴趣,激发学生情入境。而使用多媒体朗读名家朗诵的配乐录音,其发音标准,节奏准确,意境生动,既能给学生以很好的示范,又能使诗词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里去,从而让学生“临其境,闻其声,睹其貌,见其行”在朗读中,我们可利用音乐播放软件“千千静听”来助教学一臂之力。首先可通软件中“歌词秀/编辑歌词”来编辑朗读文本(把课文当作歌词来编辑);然后使用其“桌面歌词功能”来辅助我们朗读教学,实现文字与朗读声音的同步,让学生感受名家朗诵的魅力。再者在学生朗读训练时,可利用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为学生的朗读配乐,让学生入情入境,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如在指名学生朗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为表现这首词思想感情放纵奔流,同时又透出对于人生悲欢离合而产生的淡淡忧郁的特点,可选配了二胡曲《良宵》,乐曲与词的意境融为一体,表现出词人豁达超逸、乐观向上的宽广胸怀。

二、借助媒体,以境启情。

古人作诗词有其背景古诗词的语言学生有时难以理解,所以,教学古诗词时,经验的教师十分重视创设情境,善于把学生带到作品的艺术境界中去。使他们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使情感的信息畅通无阻。《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送行画面,再现当时当地艳丽的春景,伴以悠扬的音乐和感人的朗诵。当学生看到孤独的船越走越远,渐渐消失在天边,李白仍然伫立在江边,此时,不用老师讲解,他们已经深切地感受到了“朋友情深”

三、借助媒体,以画解诗。

古典诗词往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学中,在学生理解了诗歌,领略了诗歌所描写的美景,领悟了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之后,教师往往顺应中学生爱画、爱美的心理,让学生根据诗意发挥想像,为诗配画。常见做法是把画画在纸上、或是黑板上。如果教师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在课后时间,windows系统自带的画图软件来给诗词配画,并上传到规定邮箱中,再由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图画利用幻灯片进行展示,这比学生用纸画(用纸太小展示时不易看清楚)或画在黑板上(画在黑板上色彩单调,且课堂时间不允许)更有直观。如:在学习马致远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时,教师让学生用windows系统


自带的画图软件,发挥想像画一幅图画。教师选择一幅题为《思乡曲》的学生作品,利用幻灯片展示后,让学生向同学介绍:“我的画取名叫《思乡曲》。残阳如血,凄凉的古道上,几棵老树在西中越发苍老,几丝枯藤在风瑟瑟发抖,树上传来几声“哇、哇、哇”的乌鸦的鸣叫,诗人躅躅的背影依偎在瘦马上……他抬眼望去,远处,小桥下流水轻淌,小桥边人家几许,几许炊烟,那样温暖……勾起诗人断肠的乡愁……”幻灯片展示的美丽诗境与学生动情介绍深深的感染学生,使学生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

总之,多媒体为古诗词教学带来清新的风气,为古诗词教学增添一道靓丽的风景,但是切记滥用。

参考文献:

[1]易延坚;论多媒体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民族论坛;200404 [2] 韩经太,诗学美论与诗词美境,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1 [3] 周先慎:古诗文的艺术世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7 [4] 魏书生著,魏书生谈语文教学,河海大学出版社,2005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lMn.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