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谈体育课结束部分的重要性》,欢迎阅读!
![体育课,重要性,结束,部分](/static/wddqxz/img/rand/big_60.jpg)
谈体育课结束部分的重要性
一堂课的结尾是体育课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本课的教学任务完成情况,以及教材的学生情况进行小结,是课的教学控制系统中教师信息输出的最末途径,同时也是获得学生反馈信息的最后通路,它对于深化课的主题,加强已获得的认识、技能的巩固,以及使学生对自身学习程度形成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有着无可非议的作用。另外,抓好课的结尾环节,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下一堂课的教学情况,使学生在上完课后意犹未尽,殷切期待着下一课,并在下一课的教学中体现出很强的“求知欲”和“欲知心理”,能迅速地进入课堂学习的良好状态。同时,使前后每一堂体育课在学生意识里建立起潜在的联系,做到很好的巩固和提高,这样所有的体育课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真正地体现了体育教学的循环渐进和一贯性。
抓好体育课的结尾环节是体育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好的课堂结尾一方面有助于师生双方更好地总结本课的教学情况,巩固和加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纠正和改进教学过程中的失误和缺陷,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促进了与下一堂乃至以后体育课在学生意识里的联系,促使学生在体育课中能更快地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只重视课的导入、准备、基本部分而忽视课的结尾环节是不可取的。
那么怎样才能组织好体育课的结尾环节?笔者认为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语言结尾法
这是体育课中最经常应用的结尾方法。指教师运用各种形式的语言,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做一番回忆、整理,以提高和巩固新的知识技能的方法。正确地使用语言结尾法对学生顺利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有重要的意义,它能使学生更明确学习的要求、端正学习态度,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加强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从而加速对体育知识、技能、技术的掌握,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自觉性,培养学生自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言结尾法的形式很多,主要有总结归纳法。教师用精辟的语言就该课教材的学习情况、学生课堂表现情况、教学内容的本身特点等进行总结性的归纳论述,以加深学生对该课教学内容的理解,进一步明确学习内容的要领,找到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二、提问解疑法
教师面对课堂练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课的任务及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有目的地提出问题,然后指定学生回答;或者由学生针对所学的内容和自身学习中的情况,向老师提问题,由老师提出问题,由老师帮助回答、解决。从而进一步了解学生掌握教材的程度,进而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思索问题,培养学生自我反省、自我提高的习惯。 三、铺垫拓展法
教师引导学生在总结本课堂所学知识、技能的基础上,结合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作适当的引伸和拓展。
一方面作各教材间的联系引伸,把本课堂的学习方法、练习形式,学习品质等引申到其它教材的学习上,以促进学生能更积极、主动的学习。
另一方面作前后课间的拓展,简单提出下一堂课的教学要求和希望,讲解前后课间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为继续学习后面的新教材作好铺垫开路工作。 四、重现演示法
教师根据需要,通过再次示范,重现教具等手段,有针对性地突出技术动作或某些练习过程,以强化动作表象,进而起到促进复习和巩固教材的作用。重现演示法能很好地使学生第二次形成动作表象,并能自觉地联系整课的教学,内心反馈自己的学习过程,纠正和改进练习方法。
如在“前翻滚”的教学中,经过课堂上系统的教学,结尾时教师再次展示前翻滚的动作挂图,讲解动作的要领、关键,并再次示范动作。这时学生在知识的认识上和技能的理解上有明显的提高,能很好地根据教师的指导,在思想上完成动作的“意练”,巩固和提升学习内容。 五、奖惩评议法
教师根据教学效果,选择部分有代表性的教学对象(好、中、差)进行演练,同时激发和引导全体学生对各个练习情况进行单一或综合的评议,表扬激励优异的学生,鼓励帮助进步较慢的学生。
这样,一方面教师能较好了解全体学生的学习情况,得到较准确的反馈信息;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活跃学习气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另外,为激励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要坚持以正面鼓励为主。对锻炼刻苦认真,表现突出,且能较好地完成动作的学生应予肯定和表扬,比如选他担任老师的助手,协助和带动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对中下水平的学生要积极的鼓励,学生练习中表现出点滴的进步,哪怕是一个动作细节掌握较好,都要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这样,全班各种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促进学生浓厚兴趣的形成。
总而言之,体育课的结尾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各种方法之间也有着内在的联系。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根据课的类型、学生的特点、具体的教学情况,设计新颖、独特、有效的结尾方法,做到有始有终,前后呼应,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许国梁 《中学体育教学法》。 [2]舒马赫 《论体育教育》。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l88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