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小学科学读后感:《走向探究的科学课》读后感》,欢迎阅读!
![读后感,科学课,探究,走向,小学](/static/wddqxz/img/rand/big_57.jpg)
《走向探究的科学课》读后感
这个暑假是充实的、幸福的,因为有幸读到了难以买到的两本珍贵书籍,《走向探究的科学课》和《刘默根小学自然课改革探索》。两本书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向我们阐述了以刘默耕老师为首的前辈专家们为探索小学自然课改革所付出的艰辛,那时的他们已经在做探究的自然课教学了。对比自己二十年来的教学方式,实在汗颜。读《走向探究的科学课》一书,反思自己的科学课教学,有一些新的收获和想法:
收获一:科学教学应发展学生能力
刘默耕等专家们对自然改革改向何方进行多次讨论后,认为要按李子平老师的《纸桥——形状与承受力》那一课的路子去改。特别是教材,不能以清晰的结论为重,而是要发展学生能力。知识可以背,能力不是讲出来的、背出来的,而是锻炼出来的。要锻炼就得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去探索、去实践。教学,应该给出一定的情景,提出要求,让学生自己去观察、自己去实践、自己去思考。科学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后代一定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训练、发展儿童“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儿童有了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他们就可以自行去获取知识和技术,甚至去创造新科学技术。
现在的学生,不缺知识,缺的是能力。在信息量爆炸的当下,学生有多种途径可以获取知识,书籍、杂志、报纸、网络、旅行、老师、家长、同学以及其他等等。但在手机、电脑面前,学生们也失去了很多锻炼的机会、思考的机会。所以,科学课教学,应重视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表达能力、反思能力等等。我们现在的教材,已经非常好地体现了刘默耕老师的教改思想,教材以实验、学生思考点为重点,没有呈现结论。那结论如何来?这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创设一个能让学生提出研究问题的情境,对这一问题学生有欲望研究,能根据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对这一问题作出猜想、想方设法亲自去证明、并和同学一起分享研究成果并作出合理反思等等。在此探求结论的过程中,学生们更多的是获得了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在分享过程中,学生发表观点、质疑、反驳,到柳暗花明时,学生们会为自己的坚持和与同伴的合作而兴奋。
收获二:重视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
刘默耕老师对自然课的新学习方式作了这样的描述:“第一要掌握事实,而且要掌握事实,这要靠观察、靠调查、靠收集;第二要整理这些事实”;“第三要进一步整理研究这些资料,发现其中的规律性;第四要发动小孩子来创造性地对这些规律作个解释,不过这一步很少用到,在适当时老师也不妨用一下。”这是刘默耕老师贯彻他的自然课改革宗旨的必然之举。对“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这两个环节,刘默耕老师更重视“整理材料”。“收集”的目的是为了“整理”。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收集事实”“整理事实”,在头脑中自己“生成”。老师要将教学要求分解到每一课,再
设计让学生收集什么事实,怎样整理事实 ,确定用什么材料,让材料包含怎样的结构,并把科学方法融入在学生的学习环节里,让他们从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和挫折,从而潜移默化地养成用科学方法处理问题的习惯,为将来的学习打好基础。
反复阅读这部分的内容,我为刘默耕老师的这种理念和精神感到深深地敬佩。在当时的情况下,他对自然课改革已经从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出发,把学科和教学放在教育整体的层面来研究的。上面这一段所提到的新学习方式,不就是我们现在所在进行的科学探究吗?然而在我从教科学二十余年以来,真正尝试探究教学的,也就七八年间。虽然自己对科学探究有些许的理解和课堂实践的应用,但在平时的课堂上并不是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探究,特别是学生获取数据以后,由个别优秀同学或小组作一下代表,将数据展示一下,然后得出结论,忽略了“整理数据、反思数据”这些重要的探究过程,剥夺了很多培养学生能力的机会,同时也使学生难以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现在的我认为,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白我为什么要去做这样的实验,为了证明什么?我需要有哪些事实(数据)才可证明?面对大量的事实,需要怎样整理?这些事实所呈现的规律是什么?能否证明当初的猜想?我能证明这个观点,其他同学同我一样吗?他们的事实(证据)又是怎样的?只有在每一节课堂上,真正去落实这些,我想学生是能真正进行科学探究的,他们的科学能力也能步步提高的。
收获三:要给予多的机会让学生表达
学习章鼎儿老师、李子平老师和路培琦老师的教学实录,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学习和实践,其中一项感触很深的就是三位老师肯花大量的时间给学生表达,肯耐心地倾听学生的表达,不管说得对还是错,他们总是能给予鼓励、启发,将教学顺着学生的思路进行。可见三位老师的教学理念之新、教学功底之深、教学理论之透、教学知识之渊。
我们现在就提倡“科学论证”其内涵是利用证据建立科学的理由以支持科学主张。在课堂上,学生公布他们的解释,使别的学生有机会就这些解释提出质疑、审查证据、挑出逻辑错误、指出解释中有悖于事实证据的地方,或者就相同的观察提出不同的解释。所以我们也要给予学生更多机会表达他们的问题,表达他们每个探究阶段的想法等。
科学探究源于问题,小学生的问题一般来自于生活中常见的感兴趣的现象。当他们想要知道问题的答案,探究就开始了。此时,教师要给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猜想的机会,也就是要有理由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因为在表达观点时表明自己这样猜想的理由,可以使学生更加明确,接下来将要进行的探究实验活动中想要怎样的信息,应该怎么做等等,同时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为有效指导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帮助。
探究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给每组1—2分钟的时间进行组内的交流,先让学生理清小组实验的结果与原先的观点之间的联系,做好初步的汇报准备。然后请某一小组进行汇报,分享自己的探究成果。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kz5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