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4.1《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导学案(无答案)》,欢迎阅读!

本文由一线教师精心整理/word可编辑
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课标要求: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学习目标:(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认识它对民主政治建设的意义。
(2)识记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与发展,认识政协的主要职能;识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标志,理解人大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掌握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作用;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学习重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历史过程与意义。
学习难点:如何正确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学习方法:学生在课前通过学案自主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预习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史实后,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各种材料及问题合作探究去突破重难点。
2、新中国的成立:1949年10月1日 开国大典
3、历史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对民主政治建设有何意义?)
使中国成为 的国家,建立了以 为领导、以 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奠定了 的基础。
二、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一)、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确立:1949年,一届政协会议的召开;职能:代行 的职权。
(2)发展:1954年,政协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指出人民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性质的组织形式将继续存在和发展。
人民政协的职能: 、 、 。
(3)新阶段: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各民主党派实行“ 、 ”的方针。
(二)、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建立基础:1953年地方 的召开,奠定了 基础和 基础。 2、确立标志:1954年 的召开。 3、法律保障: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宪法内容:a、国家性质:
b、国家根本政治制度: ;规定 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规定国家机关一律实行 ; c、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 和 , d、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②宪法体现的两大原则: 和 ③宪法性质:是新中国第一部 的宪法。 ④宪法的意义:开创了中国 的全新阶段。 (三)、民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原因:中国是统一的______________,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 、 的局面。
① 明确规定。
(2)法律依据
②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
课前准备区
一、新中国的成立——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
1、历史条件
(1)军事保证:人民解放战争的顺利发展,夺取全国胜利指日可待。 (2)理论准备:中共 的召开 (1949年3月 河北西柏坡)
为什么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用史实说明)
工作重心的转移,由 转移到 ;以 为一切工作中心;确定党的基本政策和总任务(即从 转变为 、从 转变到 )。
(3)组织准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1949年9月 北平) 为什么说第一届政协会议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组织基础?(用史实说明) ①、通过了新中国国名、国旗、国歌。
②、通过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等文件。
《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规定新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 国家),起到了 的作用。
③、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1 / 2第 1 页
本文由一线教师精心整理/word可编辑
⑶实施:形成了_______ 、新疆、 _______、宁夏、 ______五大省级自治区等。
①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 ⑷意义②实现了 。
③保证了祖国统一和
课堂探究区:
的愿望。 。
民族分布图分析实施该制度的原因?
五大省级自治区图展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情况 结合所学知识和图片(图片略),思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有何积极意义
课后练习区:
1.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2、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我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材料中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
①平等性 ②广泛性 ③继承性 ④深刻性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3、某学校组织了一次主题为“和睦大家庭”的民族关系图片展,展览内容按20世纪的不同年代分为若干板块,在60年代板块中可能展出的图片是 A、《共同纲领》封面 B、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片段
C、西藏自治区成立大会 D、内蒙古自治区成立30周年庆典 课堂小结:
人的尊严意味着对人本身的尊重。随着时代发展,其内涵也不断丰富:生活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公平、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更有效的保障。请同学们就如何更有效的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谈谈自己的看法。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三大民主制度)
1、政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通过以下材料思考人民政协在1954年前后的职能转变?
材料一 第十三条: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全体会议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1956年《论十大关系》
2、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结合以下材料说明1954年宪法是如何体现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的?宪法对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有何意义? 第一章 总 纲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第三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图片略)1953年12月,新中国进行了全国规模的基层选举,选举地区的人口为5.7亿人。全国各地选出五百多万名基层人大代表。许多工业、农业和其他各方面的优秀人物被选为人民代表。选举产生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们把选举的日期当作节日,张灯结彩,庄严隆重地行使自己的选举权。广东省归国华侨陈聪参加选举大会后,兴奋地说:“我活了九十多岁,到过许多国家,没有见过这样民主的选举。”这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体人民参加的空前规模的普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试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的意义。 3、民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 / 2第 2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ks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