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精神的三间小屋》,欢迎阅读!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通过对文中精彩语句的咀嚼、分析,理解作者借感性形象表现深刻哲理的写作方法。 2. 能力目标:
通过阅读分析,提高学生鉴赏说理散文的能力。 3. 态度情感价值观:
通过感受课文所蕴涵的深刻哲理,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地调整自己的心态,树立起积极乐观的人生观,从而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二、重点难点的设置及突破: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借助感性形象表现出的深刻哲理,以及对作者意图的理解。 采用的方法:先运用速读,初步把握文章内容,再用朗读法、赏析法和讨论法体味文章中的关键句,最后通过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认识到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 朗诵法 四、课型:新授课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环节: 1、导入:
2、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明确: 结构:
引子----对两句名言的感慨与思考(1-6) 修建三间小屋(7-17):爱恨、事业、自身
总括全文(18)美好人性 健康人格 发表议论(19)增修新舍 矗立大厦
中心:一颗大心才盛得下喜怒,输得出力量 3、整体感知第二部分
A、速读7—17段。看看作者在三间小屋里分别盛放了什么。 明确:作者在三间小屋里分别盛放了爱和恨、事业、自身。 B、 就文章哲理和语言进行质疑。
请同学们细读课文,画出你喜欢的句子,并大声朗读。 想一想你喜欢的理由,然后与同学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作者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方法和对比、假设的写法,就使得语言有力度、有气势、生动、形象,激发了我们的想象力,让我们如临其境,从而轻而易举地理解了深刻的哲理。 C、品味语句:
1、对父母的尊爱,对伴侣的情爱,对子女的疼爱,对朋友的关爱,对万物的慈爱,对生命的珍爱……(辨析同义词)
2、我们可以不美丽,但我们健康。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我们庄严。我们可以不完满,但我们努力。我们可以不永恒,但我们真诚。(体会排比句的表达效果)
3、当我们把自己的精神小屋建筑的美观结实、储物丰富之后,不妨扩大
1
疆域,增修新舍,矗立我们的精神大厦,开拓我们的精神旷野。(感悟句子的深刻含义) 4、思考
A、如何理解课文第十段的数字和假设句的作用?
明确:作者用“庞大的数字”计算出人一生中用在工作岗位上的光阴,并用两个假设句:“假如你所从事的工作,是你的爱好,这70000个小时,将是怎样快活和充满创意的时光!假如你不喜欢它,漫长的70000个小时,足以让它花容磨损日月无光,每一天如同穿着淋湿的衬衣,针芒在身。”说明一个道理:不要小看人们所从事的事业对人所产生的深刻的影响,并告诫人们适合自己的事业要靠自己去寻找,要找准自己倾心的爱好,需要时间。只有规划好自己的事业,才能使事业和人生相得益彰。 B、作者对“安放我们自身”的第三间小屋是如何进行描写的?
首先作者用反问句引出下文,“在我们的小屋里,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唯独没有我们自己。”接着用两个比喻句“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来说明在自己的独居的房屋里,如果找不到自己生存的证据将是多么的可悲。其结果将使我们精神的小屋“在微风中就悄无声息的坍塌了”。并再次告诫我们:要营造好自己的精神小屋,做人不能迷失了自我。
C、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作者是如何总括全文,集中发表议论的?
第18自然段,作者首先指出建立精神的栖息地,是我们的义务和权利。接下来用一组排比句加以说明:“我们可以不美丽,但我们健康。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我们庄严。我们可以不完满,但我们努力。我们可以不永恒,但我们真诚。”字里行间表现出作者对美好人性和健康人格的期盼。第19自然段,作者最后提议:当自己的精神小屋牢固而美丽后,还要增修新舍,矗立起精神的大厦。 5、拓展练习
学生模仿作者的语言搭建自己的精神小屋。由文章延伸到自己身上,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 6、作者简介:
毕淑敏,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万字。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现在,毕氏为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 7、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宽宥() 襟怀() 游弋() 轻觑() 濡养() 坍塌() 窗棂() 疆域()矗立() 困厄() 储藏() 驰骋() 惊骇()泥泞() 和谐( ) 挟持() 憎恶()() 栖息()天赐() 8、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李代桃jiāng( ) 积zǎn( ) kuàng( )野 要jué( ) huī( )下 相得益zhāng( )沧sāng( ) 自惭形huì( ) 可望而不可jí( )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knU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