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教师如何做到自律与他律的统一》,欢迎阅读!

教师如何做到自律与他律的统一
纵贯历史、理性剖析、逻辑分解、系统归纳,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分析与归纳相结合,以人类文化的整体系统为宏观思路,进行历时性的汇集通览和共时性的思理汇融,不难发现,“自律”与“他律”其实是共存干一体的,“自律”与“他律”也是互通共融的,只是在历史发展的不息长河中,由于人们思维发展的阶段不同,所表现出的侧重各呈分异罢了。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深入,自律和他律的辩证统一越来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自律和他律是以道德和法律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要求,必须德治和法治并重,德法兼施,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系统规范人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那么什么是有效的师德建设?教师如何做到自律与他律的统一?用传统的培训方式是否能完成师德的有效转化与提升?
提起教师德性,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师德,进而想到的是各种宣讲和报告,“我们经常听到各种各样的理论和典型事迹,但师德是否可以交流?是否强调了教师的责任与担当,教师的师德境界就能得到提升?如果师德建设也是用一种强势灌输的模式,还会有效吗?”“认识的转变是师德建设的前提,师德培训可以采用讲座的方式,但不一定能出效果,如何不让师德培训变为说教?这可能是师德建设过程中的参与者、经历者都要考虑的问题。师德不是讲大道理,不能变成抽象的灌输,这是我们一定要考虑的道德实践转化的问
题。”
所以不要期待一次讲座、一次宣讲就能解决师德问题,“这个转化一定有一个很长的过程,需要教师认同和接纳,变成自己心里坚守的东西,这个过程绝对不仅仅是认知的改变,还有情感的发生与体验”。如何完成这个转化,我不得不想到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理论。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教师不仅要有德性,还要将其转化为一种德行,良好的德性不仅仅是融于内心,更是外在行为的显现,在不断的实践中,这种德性会品格化、气质化。”而教师的德性并非是天生的,而是在学习反思过程中不断进行提升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追求的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认知,而是一种道德行为,这才是优秀传统文化最为精髓的部分。
“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要不断地陶冶、修炼、修养师德,形成一种自我约束、自我修养、自我提高的内在机制,就像文化一样深入到骨髓中,进入到血液里,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而知行合一思想为此提供了许多智慧和方法。”
教师如何践行“知行合一”,落脚点当然是在教书育人中。通过实践活动,让孩子感受到收获不仅仅是知识能力方面的,还有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是最让人心动的。这种影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keY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