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中我理论名词解释

2023-01-27 10:39: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镜中我理论名词解释》,欢迎阅读!
名词解释,理论
镜中我理论名词解释

美国的查尔斯·库利将通过观察别人对我们自己的行为的反应而形成的自我认识,称为“镜中我”。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资料拓展

“镜中我”的明确提出

首次为美国社会理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库利提出并用来说明自我观念形成过程的基本概念。在库利之前,美国实用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威廉·詹姆斯曾把“自我”分成“主观我”和“客观我”。“主观我”是指我自已感到是自己;“客观我”是指通过别人客观地看到自己。据此,库利引申出“镜中我”的概念。他认为,自我的观念不完全是主观的,而是要依赖客观,是社会的;真正的自我是一个社会的我,是受他人态度影响而产生的我,其形成是主客观的结合过程;一个人要形成和发展自我意识,就必须在社会互动中把自己视为一个客观对象,也就是必须“看自己像别人看自己一样”。它是一个反顾自照的想象过程,包括以下三个阶段:想象自己的言行举止如何出现在别人的眼中;想象别人如何评价自己;形成某种自我意识,如好坏、骄傲和羞耻等。 “镜中我”的构成

“镜中我”也叫“社会我”,只有通过传播,通过互动,通过社会交往,才能形成“镜中我”。在库利的著作中,传播是“镜中我”形成过程中“唯一”的关键要素,没有传播,人际关系处于静止状态,没有办法形成“社会我”。

库利指出“镜中我”构成存有三个阶段:一、我们所感觉到我们在他人面前的形象,这就是感觉阶段,就是我们设想的、他人的感觉;二、我们领悟了别人对我们的犯罪行为的推论,这就是表述或定义的阶段,即为我们想象的他人的推论;三、基于对他人反应的认知,我们评价我们的犯罪行为。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keFK.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