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帝王李煜赵佶

2023-01-14 06:45:2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才子帝王李煜赵佶》,欢迎阅读!
李煜,赵佶,才子,帝王
才子帝王——李后主,宋徽宗

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文明星空中,帝王无疑是最引人注目、最神秘而又最奇特的星座。在这许多光耀后世的星座中,大多数君王是如同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那样以自己的远见卓识,雄才伟略而名垂千古。而有这样的两位君主,不善政治,甚至成为亡国奴,却能以其诗词书画在众帝王中大放异彩,他们就是南唐后主李煜和宋徽宗赵佶。

因为太多的相似,人们总是无法不把他们牵扯在一起。他们都是皇帝,一个是偏居江南的南唐皇帝;一个是大一统的北宋皇帝;又都是不合格的皇帝,都成了亡国之君,阶下之囚,死于非命。他们都给后世留下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李煜与大小周后,赵佶与李师师。他们更都是才华横溢,风雅多情,名副其实的艺术家,文学家,只是在诗词曲赋上,赵佶略输风采,而在书法绘画艺术上,李煜又稍逊风骚。他们都是文化上的巨人,政治上的矮子。他们都经历国破,被俘,被辱,身死„„.他们的故事仿佛正是彼此的前世今生。而这似乎也印证了关于宋徽宗降生的传说:宋神宗曾到秘书省观看那里收藏的李后主像,“见其人物俨雅,再三叹讶,而徽宗生。生时梦李主来谒,所以文采风流,过李主百倍”。难怪关于宋徽宗赵佶就是南唐后主李煜的的转世这一说法如此疯传。只是命运弄人,当李煜降于北宋,赵匡胤怎么也不会想到, 时过一百多年之后,他赐予李煜的那些折磨与屈辱,竟被金人以彼之道还彼之身一一在他的第五代嫡孙徽宗赵佶的身上再现。而可怜的李煜在“转世”之后又得再一次的承受近乎相同的命运!

不得不说,这两位才子帝王的人生是遗憾的,悲剧的。李煜天生性情温和,心地善良,甚至有些懦弱。他无心政事,不懂尔虞我诈,政治游戏,习惯了在平和安逸的环境中潜心研究文学艺术甚至佛教。他具有一颗不染纤尘的赤子之心,具有最纯的真性情。或许文学艺术才是他的生命,他一直用生命创作。只历史非将这个最不适合当皇帝的人拱上皇位,他又安能治国齐家平天下?;而赵佶呢,生性风流,浪漫,放达,自我,感性,却非纨绔子弟,也非昏庸之辈。甚至在位之初,徽宗也曾想把满目疮痍的宋室江山恢复为太平盛世,他求直言,逐奸佞,昭冤狱,纳忠言。只是,虽然他身上的皇帝味道要比李煜浓的多,但骨子里却仍是一个地道的向往自幼,追求自适的文人。因此,他中年便将帝位传给其子,去过他神仙般的,举世无双的文人生活。“靖康逃难中,入一老妇家求食,老妇问姓名,徽宗曰:“姓赵,居东京,已致仕,学长子自代。幽默放达之语不正体现徽宗的文人秉性?对于李煜和赵佶来说,他们是十足矛盾结合体。长在深宫之中,却无帝王之志;登上国主之位,却无国主之行;身处国主之尊,偏怀赤子之情;欲保做人尊严,却又懦弱怕死;身陷囹圄之中,却不忌讳言辞。性格决定命运,不免令人哀叹:“做个文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

以封建社会君王而论,二人无疑是失败者。但是二人在各自领域,又都有着过人禀赋和瞩目成就,一个可称“千古词帝”,一个则是“瘦金至尊”。如果不是宿命安排,中国历史可能会少两位亡国之君,在文学史上则可能多出两位耀眼巨星。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唐五代之词,有名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无句。有篇有句,唯李后主降宋后之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这便是对李煜最直观的评价。其《虞美人》《清平乐》《浪淘沙》《相见欢》首首名垂千古,脍炙人口,引得一代又一代人们传诵,吟唱。只是正是那几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好不容易有那么一点 皇帝味,有那么一些家国之感,却也为他引来了“牵机毒药”。而宋徽宗呢,这位著名的风流才子皇帝,更被称为书画双绝。他独创的瘦金体书法瘦硬而又不失丰润,挺劲犀利,秀丽飘逸,独步天下,被人赞誉为“瘦硬通神,有如切玉,成为历代楷模。他的花鸟画缜密富丽,隐隐有皇家气象。流传到今的“腊梅双禽”“芙蓉锦鸡图”“听琴图”等等都堪称精品。只是,拥有艺术天赋是上苍对赵佶的厚爱,但是当他用艺术家的浪漫去治理国家时,却是大宋王朝和他个人的不幸,更是宋朝百姓的灾难。以“赏石”为例,当有着最高权力的皇帝,一声令下,用举国之力来寻找供他自己玩耍的石头,最文雅的一件事,就此演变成骚乱全国的最不文雅的掠夺。在艺术的殿堂里,后主和徽宗堪称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后主是天才的词人,徽宗是一流的画家。后主好佛,徽宗好道。只是佛家道家的那些菩萨都没能庇佑的了他们。于是,一个被俘后被毒死,一个被俘后活的生不如死。

李煜和赵佶,同为亡国之君,同为悲剧帝王。可是为什么后人对李更多的是同情,而赵,却似乎一直


被钉在“亡国之君”的十字架上了。后世评李煜为“千古词帝”,人们代复一代地缅怀这位“疏于治国,在词中犹不失为南面王”的李煜,缅怀这位忠于艺术、以身殉词,生为词宗、死为词魂的“绝代才人”。时隔千年,人们还不忘在李煜昔日避暑离宫清凉山后的崇正书院旧址,为这位天才词人特建一座雕塑立像:双手背剪,面目憔悴,微昂的头颅遥望远方,眼里流露出不屈的目光,仍然在哀怨苦吟„„人们年复一年地搜集、考辨、校注、研究和出版李煜清新俊逸、沉痛奔放的词章,尽管他那些具有大家风范的词作,年代距今异常遥远,然而在当今读者的心目中,依然像心空性直的翠竹临风,如妩媚恬静的新月凌空,光景不减当年,魅力与日俱增。而赵佶呢,他有举世无双的书画造诣,一手瘦金体字同样令人惊叹。他在许多人眼里只是亡国的皇帝,一个声色犬马之徒。纵使他有千般的才华,书画上的美名超越了后主,他的评价也是过大于功。

我认为原因有四。首先,借用网上的一种说法:李亡的南唐,是他的南唐,而赵的大宋是所有人的大宋。的确,从历史角度来看,李煜只是南唐后主,他的领土只有江南一隅,并自封为“江南国主”而不是皇帝。南唐只是五代十国诸多“小朝廷”之一,那时中原并未统一,本来就是乱世。在李煜手里亡的只是他的南唐,亡在了一个能够统一天下的人手里。而宋徽宗则不同,宋太祖赵匡胤打下了江山,宋朝代代的皇帝都以节俭,克己,勤政为信条,坐稳了江山。而赵佶,他没能守住他的江山。在他手里亡的是我们的中华①,亡在了异族人手中。

其次,从今人的角度来看:据调查统计,大多数人知道李后主是因为他的词,人们不由自主的对这个悲情,俊朗,又才华横溢的“词帝”心生怜悯。人们说,他不是做皇帝的料,他是天生的艺术家,若不是生在帝王家,中国的文史上恐怕又要多一位英俊惊鸿的风流才子了。一切都是命运的捉弄,这是他的命„„而宋徽宗,大多数人知道他是因为“靖康之耻” ,而不是他的“瘦金体”字。他不仅亡的是大宋的江山,他亡的是中华民族。因为打碎了宋朝江山的是女真人,异族人。所以人们都认为赵佶是罪大恶极的。

第三,从艺术角度来看,后主不愧为词坛的“南面王” 。他的词或是艳绝的“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或是清绝的“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抑或是哀绝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些脍炙人口的词句为后人所传颂。尽管徽宗他所创的“瘦金体” 流传千古,二人皆为旷世才子,但是后主亡国后之词字字血泪,感人至深,无不体现他的赤子之心和那撕心裂肺的亡国之痛。这一点,徽宗的字再好,也无法体现。

最后,历史人物和一些文学作品的影响是巨大的。历代文人都对后主有好评,比如纳兰容若的《渌水亭杂识》,王国维《人间词话》等。加之《水浒传》中,也将徽宗描绘成了一个昏庸无道的皇帝,反派,更使人们不喜欢他。

以上我认为就是导致了后人对同为亡国之君,又同为绝代才子的南唐后主李煜和宋徽宗赵佶的评价大相径庭的主要原因。

事实上,李煜和赵佶都有着绝代的才华,也都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我们不能片面地去评价孰好孰坏。历史上有过太多帝王,有的励精图治,勤政爱民,有的风花雪月,不思朝政,我们也不能片面地说盛世明主好,乱世降王不好。对于历史,我们应采取客观辩证的态度。人们的评价只是人们的看法,而历史就是历史,不会因谁的看法而改变。纵使论证了后世对后主和徽宗评价大相径庭的原因,回首漫看历史长河,后主依然是后主,徽宗依然是徽宗,亡国之君依然是亡国之君,绝代才人依然是绝代才人„„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kdHK.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