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课程大纲(西南政法大学)》,欢迎阅读!
该课程总课时70学时。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在本科阶段主要采用理论阐述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教师提示与讲解基本原理,强化学生的理论认识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扩大其视野;通过案例讨论,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法条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其对刑事诉讼理论的认识,并使其对刑事诉讼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第一单元立案与管辖(6学时)。
(1)组织方式:讨论立案案例2个、管辖案例3个,共用5学时;教师小结答疑1学时;学生自己阅读案例5个,完成分析作业2个。
(2)目的:通过案例讨论,使学生把握立案的概念和意义,明确立案的条件、程序和操作方法;把握管辖的概念和意义,明确管辖的种类及划分根据,掌握各种管辖方法的具体应用。
第二单元侦查与强制措施(10学时)。
(1)组织方式:讨论侦查案例3个、强制措施案例3个,共8学时;教师小结答疑2学时;学生自己阅读案例6个,完成分析作业2个。
(2)目的:把握侦查的概念、任务、意义,侦查行为的种类及实施程序,侦查终结的条件及对案件的处理;明确强制措施的性质作用,掌握各种强制措施的概念、条件和法定程序,了解强制措施与侦查活动及与检察和审判活动的关系。 第三单元辩护与代理(10学时)。
(1)组织方式:讨论案例6个,8学时,教师小结答疑2学时;学生自己阅读案例6个,完成分析作业2个。
(2)目的:掌握刑事辩护的概念及意义,了解辩护的方式、辩护人的范围、辩护人的任务、地位、权利义务及在诉讼各阶段实现辩护任务的操作方法;掌握刑事诉讼代理的概念和种类,了解各种代理的操作方法。 第四单元证据(4学时)。
(1)组织方式:讨论案例3个,用3学时,教师小结答疑1学时;学生自己阅读案例4个,完成分析作业2个。
(2)目的:明确证据的概念、种类和意义,掌握证明对象、证明要求、证明责任的理论,把握证据的收集、审查、判断和运用的基本方法。 第五单元起诉(12学时)。
(1)组织方式:讨论案例6个,用10学时,教师小结答疑2学时;学生自己阅读案例6个,完成分析作业2个。
(2)目的:把握公诉案件审查起诉和提起公诉的概念和程序,了解不起诉的条件和意义;把握自诉案件范围和起诉方式的特点;了解附带民事诉讼的条件及提起的程序。 第六单元第一审程序(12学时)。
(1)组织方式:讨论案例6个,用10学时,教师小结答疑2学时;学生自己阅读案例6个,完成分析作业2个。
(2)目的:了解审判的组织形式、掌握审判制度的内容;明确公诉案件第一审程序的操作规程,掌握自诉案件第一审程序的特点、简易程序的特点、程序要求和操作方法。 第七单元第二审程序(4学时)。
(1)组织方式:讨论案例3个,用3学时,教师小结答疑1学时;学生自己阅读案例3个,完成分析作业1个。
(2)目的:了解二审程序的概念和意义,明确上诉、抗诉的主体、方式、期限及理由,掌握二审的审判方式和上诉不加刑原则。 第八单元死刑复核程序(2学时)。
(1)组织方式:讨论案例2个,用1.5学时,教师小结答疑0.5学时;学生自己阅读案例3个,完成分析作业1个。
(2)目的:明确死刑复核的概念和意义,掌握死刑立即执行判决及其性缓期执行判决的复核程序。
第九单元审判监督程序(4学时)。
(1)组织方式:讨论案例3个,用3学时,教师小结答疑1学时;学生自己阅读案例3个,完成分析作业1个。
(2)目的:明确审判监督程序提起的条件,有权提起的机关、提起的程序,以及再审程序的特点及操作方法。 第十单元执行(6学时)。
(1)组织方式:讨论案例4个,用5学时,教师小结答疑1学时;学生自己阅读案例4个,完成分析作业2个。
(2)目的:明确执行的概念,掌握各种判决、裁定的执行程序以及新罪、漏罪的处理。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kc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