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教育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结论》,欢迎阅读!

《教育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结论
结 论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以及科学文化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对于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的挑战。 通过对陈独秀青年教育思想的研究,笔者认为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通过本课题可以挖掘出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借鉴的精华部分。在笔者系统研究陈独秀青年教育思想的过程中,已经切身地感受到陈独秀青年教育思想中所蕴含的价值意义。这些价值表现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实效性的增强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针对性的加强这两个积极方面。其次,笔者在研究本课题时也注意到,由于陈独秀本人毕竟不是纯粹的"教育家";,因而,他的思想很大一部分体现在他所参加的革命活动中。最后,在对待陈独秀青年教育思想时,笔者只能以辩证的态度对待它,只能选择借鉴其中合理的成分。 由于笔者收集到的资料、阅读以及研究水平是非常有限的。固笔者对本课题的研究仅仅是个开始,课题中许多问题还缺乏有效地实证研究,恳请各位同仁给予谅解。笔者有决心将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完善自己,继续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的深入研究,从而,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长足进步和发展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北京:三联书店,1979 年。 【2】 陈独秀:《陈独秀着作选(第 1 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年。 陈独秀:《陈独秀着作选(第 3 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年。 贾立臣:《陈独秀思想发展轨迹》,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3 年。 贾兴权:《陈独秀传》,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年。 李伏虎:《民主与科学的呐喊》,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 年。 林茂生,杨淑娟,王树棣编:《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年。 林茂生,杨淑娟,王树棣编:《陈独秀文章选编(中)》,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年。 林茂生,杨淑娟,王树棣编:《陈独秀文章选编(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年。 列宁:《列宁选集》(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年。 刘孝良,王忠:《陈独秀研究》,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5 年。 卢梭:《爱弥尔》,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年。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年。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年。 戚谢美,邵祖德编:《陈独秀教育论着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年。 任建树:《陈独秀大传》,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年。
沈寂:《陈独秀研究第一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 年。 沈寂:《陈独秀传论》,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 年。 唐宝林,林茂生编:《陈独秀年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年。 童富勇,张天乐着:《陈独秀李大钊教育思想研究》,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 谈方,龙观华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年。 田志华:《论青年和青年教育》,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88 年。 魏知信:《陈独秀思想研究南京》,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 年。 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五四运动回忆录(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年。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着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年。 赵和平,于宪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年。 朱洪:《陈独秀传》,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 年。 曾乐山:《五四时期陈独秀思想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 年。 朱玉湘:《中国近现代史论丛》,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年。 二、期刊类 操国胜:《创新:陈独秀青年思想活的灵魂》,《池州师专学报》,2001 年第 2 期。 【2】 陈慧春:《论陈独秀的教育思想与实践》,《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 2 期。 卢国琪:《论陈独秀的青年教育思想》,《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9 年第 6 期。 刘昊:《论陈独秀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 3 期。 陆文培,赵光元:《陈独秀教育思想初探》,《安徽史学》,1998 年第 2 期。 李毅红:《五四青年教育探析:新文化运动倡导者的青年教育特点》,《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0 年第 2 期。 聂皖辉:《陈独秀在五四运动中的历史作用》,《党史纵览》,2010 年第 8 期。 戚谢美:《陈独秀教育思想论析》,《杭州大学学报》,1996 年第 12 期。 秦在东,郑忠梅,杨学斌:《青年研究的限域扩张:青年的成熟性与社会的成熟性》,《青年研究》,1995 年第 3 期。 沈寂:《陈独秀〈人生哲语〉序》,《安徽史学》,1995 年第 4 期。 吴美燕:《简述陈独秀的教育思想》,《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年第 4期。 王明辉:《陈独秀教育思想论》,《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年第5 期。 王珉:《陈独秀教育思想内容探析》,《法制与社会》,2010 年第 7 期。 韦莹:《陈独秀早期思想与法兰西文明》,《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 3 期。 许成人:《陈独秀的教育思想试析》,《江西教育科研报》,1998 年第 2 期。 熊桂玉:《陈独秀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评析》,《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4 年第 5期。 杨乐平:《陈独秀青年思想研究》,《理论学刊》,2004 年第 2 期。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kZm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