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词之美

2022-08-12 18:04: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唐宋词之美》,欢迎阅读!
唐宋词,之美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相应的在文学历史的长河中,与其他方面一样也涌现出了有其独特魅力的永久不衰的浪花。其中之一就是唐宋词

宋词一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瑰宝,直到今天人们还深深地被它的美所震撼——不管是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还是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放,总能打动一批又一批的读者。 宋词最早产生于宴会,此后也一直作为一种音乐文学而存在,今天看到的只是它的文本形式。——由于要配合音乐,因此唐宋词尤其注重内在的韵律。从词体外型上看,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中国诗词讲求平仄,因此各种词牌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如《一剪梅》,上下片各六句,共60字,且用双调。这种对句,字,声的要求就使唐宋词读起来朗朗上口,而听者也能从中听出音乐美感。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行云流水,丝毫不觉得生涩;再比如李清照声声慢中的凄凄惨惨戚戚,六个字将汉语的音律之美发挥到及至,读起来倍觉凄凉落寞。

宋词的意境由人,景,情三方面构成,我想主要分析一下景和情。——先说景。宋词中的景经常占有很大的比重,含蓄的特点使得词中多以景来寄托主人公的思想情感,不管是画楼绣阁还是对自然界的描摹,都能使读者从中体会出图画般的美感。写闺房比较突出是温庭筠。他的景是静态的仕女图式的,词中多用凤楼,金堂,池阁,翠箔,凤幛,锦裘,玉炉,香烛等词来表现闺中女子特殊的情感,颜色的搭配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女主人公生活的场景又让读者觉得舒适有美感,而同样善于写闺中场景的还有晏几道。写自然界有名的诗句的比如范的云天…”,苏轼的乱石穿空,姜夔的波心荡,冷月无声,而柳永的景色描写也非常被人所称道。——再说情。不能否认的,中国人对于字有一种特殊的情结,这不仅表现在文学中,甚至延伸到各个领域。《红楼梦》第48回中黛玉教香菱作诗,香菱说她只爱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这两句,但黛玉却说断不可学这样的诗,因为这两句诗中不含情。中国的诗词之中是一定要有情,这与欧美文学有极大的不同。在欧美的文学史中,能够真实生动地描述一件事物的就是好诗,但在中国人看来,这样的诗只是死物,不包含感情的文字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文学真正的文学一定能够让读者体会到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因此中国的诗词景中必然含情。比如欧阳修的乱红飞过秋千去,一句话道尽悲凉落寞。再比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描绘皎洁月下江南美景的同时将人生离别、相思之情融会其中,情景相生,韵味无穷。这是情景之间的第一层关系,即景中必然含情。有了这个特点,再加上中国诗歌含蓄的审美要求,情以景达的兴盛也就不足为奇了。

诗词中是一定要有情,而词尤其多情。词作为一种抒情文学是靠情感来打动读者的,它的特点就是缘情而绮靡在表达心境意绪,情感波澜方面细腻狭深,在官能感受方面有着诗所不能比拟的艺术效果。宋词上接吴歌西曲,内容以书写艳情为主,形式又没有诗那么拘束,这决定了词从它产生的那天起,就是缘情而绮靡的。即使后来苏轼开创了豪放一派,词仍然比诗更能打动者。词写情,而且写的大多是悲情,因为词最开始只是书写艳情的,这就奠定了词以悲为美的基调,即使后来内容上有了很大的扩展,这一基调仍然没有改变。男女或朋友之情依然是悲伤悲凉的,对自己身世的感慨也是悲苦悲愤的,即使在描写对国家或对历史的看法时字里行间也透着浓浓的感伤——悲情总是更能打动人,再加上词中的细腻,词作者的用情和长短不一却有韵律的格式,因此词总是透着一股灵气,


用它的情引起无数人的共鸣。比如柳永的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谁人说,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和辛弃疾的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温英雄泪情之深,让读者不禁也随之伤感。

再说情景之间的第二层意思——情中未必有景。景并不是情的载体,它只是表达情的一种手段。从某些方面来说,情以景达的艺术方式制约了作者对情感的抒发和对思想的表达,宇宙万物的哲理并不都寄托在山水之中,单纯地写景也不能完全满足文学的需要。再说唐宋词之前,我们先看唐诗杜甫可说是较早地独立书写自己的情感的诗人,他的许多诗作都直接抒发了他对国家的忧患和对民众的同情,《咏怀五百字》等更是直接以议论为主的诗作。而同为盛唐诗人的李白,也有很多字句精辟地描述了自己的思想情感以及对宇宙和人生的看法,比如脍炙人口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等字句,同样的还有曹松的"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古枯"等诗句.而当文学发展到宋朝,这种以议论为诗的写作手法就更多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都是有代表性的作品。意境已经完全分化成了物境和情境两个分支,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大的飞跃。...

以上只是我的浅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当之处请多指教。






《浅 词》

小论文













2012625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kPs.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