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和方法》优秀教案》,欢迎阅读!
![优秀教案,养生,传统,理论,我国](/static/wddqxz/img/rand/big_59.jpg)
24课题: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和方法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养生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2使学生了解我国传统养生的健身方法。
二、教学重点:本节重点是了解我国传统养生思想和方法。
三、教学难点:难点是系统学习传统养生产生发展和各流派的学术观点。 四、教学方法和策略
1布置预习。这部分教材内容,文字量虽然不多,但其间夹杂着一些难认的字和文言词语,但有一定的可读性。如能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能先阅读课文,教师讲解时,可比较容易地理解。 2讲解第一部分内容时,应注意的事项:
(1)讲清养生的概念,使学生对养生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并使学生明了养生是与古人追求长寿相联系的。 (2)了解我国传统养生的发展概况和各历史阶段最简要的特点,有的只做一般介绍,不必加以评论。 3第二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指导学生阅读和讲授时,要着重注意:
整体观理论是传统养生思想基础,认为人体是一个以脏腑为核心,以经络互相联系的整体。人体各个系统、器官是有机联系的,脏腑之间相互依赖,以维护内环境的统一性和稳定性。我国历代养生家都十分重视从整体观出发,主张促进人体整体的平衡和稳定,注重全身性的防衰保健措施。
我国传统的养生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起来讲,主要有:气功养生、太极拳养生、导引、按摩保健等。 五、主要内容
1我国传统养生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2养生学说
(1)元气论(又称气一元论)(2)阴阳学说 3主要养生学派
我国养生经历了先秦、汉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几千年发展,形成了许多学说流派。养生家历代皆有,既见于医家,亦见于文、史哲诸学者中,可谓名贤辈出。其主要流派有:
(1)静神养生学派。该学派是以安静调养人体的精神思维活动作为主要途径来保养生命、益寿延年的学派。静神思想倡始于老子、庄子,他们提出“归真返朴”、“清静无为”的理论,并编制了导引、吐纳等一整套方法对后世影响很大。《老子》说:“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所为不死之药”。《黄帝内经》继老庄之后,第一次从教学角度提出静神保养可以防病,并主张依据四时之气的特点来调养神气,这为该学派奠定了理论基础。该学派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静神可以抗衰延年,因为神主持生命,人的思虑、智、志、意、魂等均由神所主,主张神气清静风守,不宜躁动妄耗。强调要少私寡欲抑目静耳,调摄神志,顺应四时,常练静动,以保持神气清静,促进健康。
(2)动形养生学派。该学派主张以运动形体来保养生命。《吕氏春秋》强调精气神与形体的统一,是生命的根本。如《尽数篇》:“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也”。该学派主张动,提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郁处头则肿、为风;处目则为蔑、盲;处鼻则为鼽、为窒;处腹则为胀、为府;处足则为痿、为蹶。”
(3)调气养生学派。该派的宗旨是调气(调养真气)作为主要途径来保养身体,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黄帝内经》提倡以调摄真气来病延,开了该学派的先河。该学派认为,气是生命的要本和动力,充满全身,无处不到,具有抗邪防病的功效。
(4)固精养生学派。该学派是主张通过固摄阴精,使之充盈内守,以因摄肾精为主要途径,达到益寿延年的目的。先秦时养生学家管仲首先提出固精思想,他在《管子·内业篇》说:“精也者,气之精者也”,“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脏以为泉源”。他还提出存精的具体方法:“爱欲静之,遇乱正之,勿引勿摧,福自归”,即节欲存精,这为该学派奠定了理论基础。该学派认为,精是构成人体及促进生长发育的基础,阴精贵在充盈固秘,则人体得养,精力旺盛,强健长寿。肾精难成易志,赖脏腑之精的充养才能旺盛不衰。固精的前提和关键是收心和正心。因而主张节情欲,以防阴精妄耗,倡导晚婚。
(5)合度养生学派。该学派是主张通过合度去泰的方法,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战国后期思想家、养生家韩非提出:“谨修所事,待命于天毋失去要,乃为圣人。”这即是说,谨慎从事本职工作,静待天命归,不要超过额定限度。反之要失去限度,任其纵横,最终必然会损伤身体乃至性命。所以养生必须“去泰”,也就是舍弃某种
安泰的享受。美味佳肴,吃起来很顺口,但往往于身体不利。修饰妆容,大可取悦于人,可又要损耗精力。“故而去泰,身乃无害”。
合度,即是合乎尺度,度可释为计量标准,合度也可以说是适中不走极端。孔子在《孔子家语》中说:“若夫智士仁人将身有节,动静以义,喜怒以时,无害其性,虽得寿焉,不亦宜夫。”孔子主张动静结合,要有节度。清代名医董凯钧,十分重视调摄之术,主张切忌极端的“动”或“静”,贵在静中寓动、动中寓静、动静结合、尺度适度。现在看来这符合科学和辩证的养生保健观,对今人有很大启示。 4传统养生内容与特征
传统养生学的内容非常丰富,本节是按《实用中国养生全书养生方法卷》分为8类。 (1)情感调谐
人的情绪可以改变人的行为和活动方式,改变人的脏腑功能状态,从而导致生理或病理方面的变化。情感调谐法主要讲述如何将消极的情绪因势利导地转化为积极的情绪,以保证人体精神与心理上的健康。情感调谐包括:①自我调谐;②人际关系;③宗教、自由。
我国养生学非常重视人的情感活动对人的身体健康的影响,提出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为致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素问·举痛论》中说:“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无病时可因情感活动过激而致病,既病后又可因情感过激而加重病情。因此《内经》强调在养生锻炼时,不仅要练形,而且要练神。
我国养生学十分重视“养生莫若养性”,所谓“养性”主要是指道德修养,如理想、情操精神生活。去掉私欲杂念,保持乐观情绪、开朗性格、高尚涵养,是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首要条件,是我国养生之道的核心内容。 (2)生活起居
《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上古的人,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则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衰也。”这段经文对饮食、生活起居如何进行养生提出了精辟的论述,是很有现实指导意义的。
人的身体好比一部精密的机器,只有有节奏地运转,才能减少损失,永葆健康。有节奏有规律的生活、学习,合理安排一天的休息、饮食、睡眠、生活卫生、身体锻炼,使之形成制度化和养成习惯,对于人的健康长寿有着重要意义。
休息方式中主要是睡眠,我国养生说十分重视睡眠的科学,认为:“少寐乃老年人大患”,主张老人以睡眠长为好,而且创造了许多诱导睡眠的好方法。 (3)饮食调理
“民以食为天”,饮食调理就是从养生角度,向人揭示各种食物的营养价值和其疗、补作用。它主要包括:保养脾胃、饮食有节、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忌口等。
《内经》谈到上古人“尽终其天年,度百风乃去”经验之一,就是“饮食有节”,“节”即是节度、节制。要求吃饭时间有规律,即定时定量,不过饥过饱,不过冷过热,不暴饮暴食,食物的种类要调和合理,不偏食等。若饮食不节便将产生疾病,甚至夭折。《灵枢·五味篇》中说如不按时进餐就会“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4)房事调谐
房事即性生活,也有称“房室”、“阴阳”、“合阴阳”、“交媾”等。《孟子·告子》曰:“食色性也。”《礼记·礼运》亦载:“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可见,房事不是可以忽视或弃而不顾的生活小事,它处理不当同样可以致人“半百而废”。因此,古人有言:“房中之事,能杀人,能生人,故知能用者,可以养生;不能用之者,立可致死。”所以古代养生家和医学家一向重视房事的调谐养生。房事调谐主要包括:节欲保精;行房有度,合房有术;房事宜忌等内容。 (5)劳动运动
华佗说:“人体欲得劳动……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通病不和生。”劳动养生法就是根据这一原理,通过劳动和各种运动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养生方法。劳动运动包括:①劳动健身;②古代健身运动;③现代健身运动等。 祖国养生学向来重视劳动与运动对养生的重要意义。而且创造了多种多样的运动,古称导引与按踽。导引为主动运动,按踽为被动运动。《吕氏春秋·古乐篇》载为预防“民气郁瘀而滞着,盘骨瑟缩而不达,特作舞以宣导之”,舞也是运动锻炼的一种形式。明代思想家颜元更明确指出:“一身动一身强”,运动可以“畅其积郁,舒其筋骨,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kLV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