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实:一生不曾改变的乡土情结

2023-04-17 00:48: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陈忠实:一生不曾改变的乡土情结》,欢迎阅读!
陈忠实,乡土,情结,不曾,改变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陈忠实:一生不曾改变的乡土情结

作者:

来源:《润·文摘》2016年第07

陈忠实,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主要从事小说创作,代表作长篇小说《白鹿原》,被认为是一部渭河平原近现代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生命形态、精神表达和审美风格的亦重亦轻是陈忠实作品突出的艺术个性,同时也构成了我们走进和把握陈忠实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 一个农民的儿子

1942年,陈忠实出生在陕西西安一个不足百户人家的小村落,父母都是地道的农民。1955年,靠卖树为生的父亲实在无力承担两个儿子的学费,只得让当弟弟的陈忠实先休学一年,供大儿子考上师范学校后再做打算。可是大家都没想到,这一决定从此改变了陈忠实的命运。

陈忠实先在农村当老师,后来又在区文化部门工作过四年,最重要的是在公社工作了十年。那时他不是以一个作家的身份去体验生活,而是以公社干部的身份进行工作。那十年是他对中国乡村的体验、理解及生活积累最重要的时期,对农民世界的了解和感受,为他后来创作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

陈忠实认为,作家深入生活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到某一生活场地去深入;另一种则是在自己的生活位置上全身心地感受生活、感受社会,接触各种人物、事件,这两种都是可取的。作家可以选择属于自己的深入生活的方式。陈忠实写作初期的最大特点是,农村日常的形形色色在他笔下尤显逼真,充满了强烈的美感。 一部能当枕头用的大书

直到今天,提起陈忠实,大多数人想到的便是他的《白鹿原》。我还不打算写《白鹿原》续集或者姊妹篇,因为没有要表达的东西,写不出来了。陈忠实坦言。

1983年,在文坛耕耘了20年的陈忠实获得了专业作家的身份,从此可以自由支配时间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开始酝酿写一部书,一部死后可以放在自己棺材里当枕头用的大书他渴望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生命体验。

为了潜心创作,他从城镇带着铺盖,回到了乡下老家。这个旧宅老屋,可以说是他文学作和精神生命中的一个原点。在那里,他坐在一把小竹椅上,旁边是歪了一条腿、非得拿麻绳一圈一圈捆结实了才能放平的方桌,想象自己和白鹿原上所有男男女女的对话。陈忠实说:我在创作时必须把自己关在屋里,这里笔下的人物仿佛都在我的周围活动,要是屋子里进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一个人那些人物都吓跑了,我也就写不出一个字了。陈忠实在农家小院一住就是几年,直到《白鹿原》出版他才回到西安。

结果《白鹿原》大放异彩,陈忠实如同一位智慧的老者讲述了渭河平原50年的岁月变迁和一个家族两代人的心灵秘史,彰显出厚重的历史感和浓烈的地域风情,为中国当代文坛育出了一棵根深叶茂、苍翠生辉的大树,立起了一座拔地而起、撼人心魄的高峰。 一生不曾改变的乡土情结

熟悉陈忠实的读者会发现,陈忠实每一篇文章的末尾,落款往往是家乡的原下”“二府庄等字样。即使在作协大院写出的文章,他附上的也是于雍村雍村,没有一次用过街巷或单位的名字。

他潜意识里依然亲和着乡村。尽管住在城市也有不少年头了,却拒绝把某某街、某某路作为文章末尾的写作地点,而乐于附上某某村、某某寨这些乡村的名字。这种亲和和拒绝的意向,源于他一生不曾改变的乡土情结。

不管怎样,每一位作家都有他的生活场,都在各自的生活位置上经历、感受生活,谁也无法摆脱。贾平凹的生活场在陕南商州,我的生活场就是白鹿原。陈忠实说。

1992年春天,当陈忠实在自己绽放梨花的院子里,把《白鹿原》手稿交给编辑时,他只说了一句话:我连生命一起交给你们了。如今,斯人已逝,但那部以命相换的《白鹿原》将永不荒芜。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kIE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