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公平研究的热点与未来趋势》,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公平研究的热点与未来趋势
作者:丁雪阳 程天君
来源:《中国远程教育》2019年第01期
【摘 要】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公平逐步成为我国的基本教育政策,同时也日益受到学界关注。为从整体上评量关于教育公平的研究,论文采取共词分析法,对当前37种CSSCI来源教育类期刊近20年的1,450篇文章做出分析,采用共词矩阵、相似矩阵、多维尺度分析和知识图谱等具体方法探究了我国教育公平的研究热点和未来趋势。分析表明:教育公平研究历经重新起步、迅速发展、稳定深化三个阶段;研究焦点集中于教育系统的宏观公平研究、特殊群体的微观教育公平研究、教育公平理论现代化及技术促进公平实现的路径探究等四大领域,涉及残疾人教育公平问题、农村教育公平问题、教育系统公平问题、高等教育公平问题和“互联网+”时代新教育公平问题比较研究等五大主题。知识图谱的分析结果预示,未来教育公平研究有可能围绕核心问题深度化、比较研究广度化、技术促进公平务实化、教育政策制定定量化四方面展开。
【关键词】; 教育公平;教育公平研究;共词矩阵;聚类分析;知识图谱;互联网+教育;特殊教育;残疾人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20; ; ; 【文献标识码】; A; ; ;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9)1-0009-10
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公平逐步成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也日益受到学界关注。中共十六大提出要“保障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中共十七大提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中共十八大进一步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政策文件的不断重申表明教育公平问题不仅是教育学研究的热点,更是教育亟待解决的难题。然而对教育公平的分析却缺乏定量数据支撑、对教育公平现状和未来趋势的把握也基本以定性(德尔菲法)或简单统计为主(章露红, 2005; 赵海燕, 2010),为数不多的定量研究于今或时效性不足,或全面性缺乏(胡洪彬, 2014; 徐春浪, 等, 2016),需要进一步完善。本文选取2000年至2017年间37种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教育类权威期刊,对其中发表的、21世纪以来教育公平相关研究文章进行共词分析,据此描绘这一阶段我国教育公平领域的研究热点与未来趋势。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以往的研究热点分析,往往是在综述文章的基础上,对主题做主观判断和解释,这种方法仅凭个人的主观经验判断,难免会产生错误或归类不当(李牧南, 2016)。近年来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呈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态势,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借助“数据的力量”,即知识图谱(Mapping Knowledge Domain)的方法,用最直观的图像展现前沿领域和学科知识的信息汇聚点,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揭示一个领域或学科的发展概貌,这一方法目前主要应用于科学文献的知识发现中(郭文斌, 等, 2012),用以支撑并验证专业研究人员的假设与猜想。本研究选取中国医科大学开发的Bicomb共词分析软件,结合社会学分析软件SPSS和知识聚合可视化软件Unicent对共词矩阵进行多维尺度分析,在定量的基础上反观我国教育公平的理论与实践。 (二)研究过程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结合相关研究和实际情况,制定了六个研究步骤。第一步,确定研究主题,下载有效数据,通过CNKI以“教育公平”为关键词或主题进行高级搜索。数据来源为CSSCI(2016-2017)教育类37本核心期刊的1,466篇文章,数据年限为2000年1月至2017年4月,剔除会议通知等无关信息,剩余有效样本1,450篇。第二步,关键词共词矩阵提取。根据学界权威高频阈值公式——普赖斯公式计算:M=0.749[Nmax],其中M为高频阈值,Nmax表示区间学术论文被引频次最高值(王佑镁, 2012)。经计算词频取值为14,通过关键词提取共获近20年高频关键词56个,近10年关键词41个。第三步,通过Bicomb进行共词矩阵生成。第四步,利用SPSS软件对共词矩阵进行样本聚类,生成关键词聚类树以划分当前研究主题。第五步,利用SPSS软件对共词矩阵进行多维聚类分析,产生知识图谱。第六步,利用Unicent软件分析共词矩阵,生成研究热点可视化图谱,利用聚合的“疏密程度”和“去中心之远近”分析研究的未来趋势。 二、我国教育公平研究态势分析 (一)教育公平研究年度发文量分析
利用Bicomb进行关键词“年份”搜索,可将新世纪以来我国教育公平研究划分为重新起步、迅速发展、稳定深化三个阶段。
1. 研究停滞后的重新起步阶段(2000年至2006年)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提出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明确了新中国社会公平、教育公平的基本价值取向。1949年12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教育为人民服务的目的,强调教育要向工农兵开门,为培养国家建设人才服务。但是由于1949年之后的一些原因,不论是政治上还是学术上对教育公平的研究都一度陷入停滞,如教育社会学方面的研究就冻结了至少30年,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一学科才开始重建(吴康宁, 2009),到1992年至2001年终于迎来学科的初步繁荣(刘精明, 等, 2008)。而教育公平研究视角进入多元化阶段更晚,如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对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关注直到2004年才开始(魏先龙, 等, 2015),某种程度上造成相关研究深度和广度不足的局面。
2. 快速发展阶段(2006年至2011年)
这一阶段学界对“教育公平”的关注持续上升,论文数量于2011年达到顶峰(221篇)。在此阶段,多个教育公平专业研究机构相继成立,稳定的科研团体开始形成、学术交流日益兴盛。2006年,中国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下设教育社会学研究所;同年,南京师范大学建成教育社会学研究所(吴康宁, 2009),北京大学也举办了首届教育社会学国际讨论会(刘精明, 等, 2008)。其次,中国经济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许多新问题(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人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与教育资源稀缺间的矛盾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地域的差异化,变得愈为复杂。新的形势向教育公平研究提出了广度化、多元化和专业化的新要求。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kGb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