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教育】教你化解孩子的逆反心理

2022-08-14 18:52:0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心理教育】教你化解孩子的逆反心理》,欢迎阅读!
逆反心理,心理教育,化解,孩子
【心理教育】教你化解孩子的逆反心理

俗话说:“半大小子,气死老子。”许多家长抱怨说,初中孩子特别不听话,爱和大人顶嘴,叫他向东他偏向西,叫他不干他非要干,逆反心理特别强。出现这种情况并不奇怪。

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会有两个抵抗期。第一个抵抗期是孩子三四岁,第二个抵抗期是孩子的初中。但这两个抵抗期有不同的特点:在第一个抵抗期,儿童主要追求自我主张和行动自由。比如“让我自己穿衣服”、“让我自己走”等等。第二个抵抗期对儿童独立性的要求是全面的。这是一个儿童身心发展急剧变化的时期。儿童的独立意识和成人意识开始觉醒。他们强烈渴望摆脱父母的束缚,按照自己的意图和想法独立行事。父母可能希望回忆一下,当你在小学接孩子时,孩子会很高兴见到你,并且会来和你亲热。当你的孩子上初中时,你仍然会去接他。大多数孩子会无视你,或者保持一张直面,继续和他们的同学说话。他们觉得你像贴身男仆一样跟着他,羞辱他,甚至认为你在偷偷跟着他。具体来说,儿童第二抵抗期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一是对现有社会地位的欲求不满。由于孩子“成人感”的形成,他们要求具有和大人相当的社会地位和决策权力,反抗在家里的从属地位,更反对家长权威式的干涉。

第二是与成年人的观念冲突。初中生开始思考自然世界、社会生活、人际交往等问题,形成了自己的一些观点。由于受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他们的想法幼稚、主观、极端和绝对。他们不明白为什么成年人的想法与他们不相容,他们更反对父母强加给他们的想法。 三是不能自控的情绪波动。由于孩子生理加速发展而造成的对身心发展现状的不适应和不平衡,他们在缺乏准备的条件下,面对许多矛盾和困惑,这些不断出现的“麻烦”,常常让他处在焦虑的情绪背景中,遇到不满和不平之事,容易出现突发式的情绪失控。 如果家长仍然干预一切事情,比如教育小学生,这将不可避免地引起孩子们的不满。如果父母使用高压手段,会引起孩子更大的不满和抵制。因此,不可能简单粗暴地教育二阶段抵抗的儿童。那么,家长是否应该关注教育的方式方法,帮助孩子顺利度过第二个抵抗期呢?

对待孩子逆反心理的几条妙方

1.给孩子们平等的发言权。当父母要求孩子说话时,他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耐心倾听。无论孩子讲什么,家长一定要耐心倾听,这是对孩子人格的尊重,也是了解孩子,以便对症下药,解决矛盾的一个途径。

2 不要草率地批评或评论。父母应该克制自己的情绪冲动,让孩子说完话,以避免随意指责造成双方的不快。


3)作出积极反应。当孩子充分表达意见后,家长应作出积极的姿态:“你这个想法不错,要是再加一点或再改一点就更完善。”家长的积极反应可以让孩子心情愉快,充满成就感,有利于双方下一次的情感交流。

不要批评你的孩子,以免伤害你的自尊。明智的父母应该知道如何巧妙地运用批评的艺术

1)分清场合和措辞。当着亲友或孩子的同伴批评孩子,孩子会感到难堪和不满,也听不进家长的批评。

2 批评应该用恰当的措辞,避免使用伤害孩子自尊的词语,比如“你没有希望”、“你为什么不好好学习”、“你太蠢了”。

3)对事不对人。真正懂得批评的家长,着眼点应该放在如何促进孩子改正缺点上,而不是揪着缺点不放。即就事论事,不翻旧账。

4 适当的冷处理。当孩子的情绪反应强烈,说话冲动时,父母干脆不予理睬,在孩子冷静思考并平息冲动后进行批评。

2.让孩子学会将心比心。家长过问、干涉孩子的行动,应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的担心和忧虑,让孩子知道家长的爱心。比如,处理孩子放学晚归这种事情,有的家长是等孩子回家后,劈头盖脸一顿臭骂,勒令以后不准晚归。这种处理方式过于急躁,孩子不但没有体会到家长的爱心,反而对家长产生了抵触情绪,认为小题大做,管得太宽。而有的家长则会尽量压住怒气,心平气和地询问原因,并说明因为不知道你为什么晚归,心里很着急、很担心、希望你能够站在家长的角度,体会家长的爱心和不易,以后早点回来。相信懂事的孩子听了这一番话后,会为自己的晚归给家长带来不安而感到内疚自责,对家长的干涉行为也不会产生反事情与抵触。

3.采用实践经验法。用实践经验来解决儿童的叛逆心理比命令和口头说教要有效得多。一位父亲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天晚上,当他的父亲和儿子正在散步时,他的儿子看到一个卖西瓜的西瓜摊,就不得不去买。父亲说:“离家太远了,带回去太累了,不要买。”儿子很不高兴:“我想买西瓜,你不买。你喜欢我学习好,而我学习不好。”父亲想了想,对儿子说:“你可以买西瓜,你必须自己带回家。”儿子拿着他买的西瓜走路。过了一会儿,他又累又出汗。他休息了好几次才把西瓜带回家。这段经历让孩子深感:“吃西瓜真不容易!”从这一点上,我意识到了父亲的辛勤努力。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kBI.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