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教育需要遵守的基本规律有哪些?》,欢迎阅读!
教育需要遵守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半个世纪以来,现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了以下基本特征:
(1)与社会联系的普遍性和直接性。在近代教育的基础上,现代教育不仅是学校等专职机构的事业,而且成了全社会的事业;不仅可能与每个人的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相关,而且可能与人的终身相关;不仅是为了谋生,而且也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和更好地发展自身。在现代社会里,学校教育的水平几乎影响到了社会的各种行业、各个部门,绝大多数的社会职业都要求由接受过专门教育、专门训练的人员承担。教育的社会功能扩大了。除了秉承以前的职能,学校教育还必须为社会其它行业部门培养人才;除了政治功能、经济功能,还有文化功能、社会分层功能、对身心发展的协调功能等。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人,不仅需要接受一定程度的普通教育,在进入社会职业领域之前还需要接受不同程度的专业训练,之后仍需进一步的培训、提高。现代学校教育不再只是按一个模式去培养人才然后由社会去挑选,而是要首先根据社会需求来考虑学校教育的结构和具体育人要求,因而在学校教育系统内外,根据社会及其变化,广泛进行着教育规划、决策和预测。
(2)学制的开放性、梯形化和弹性化。现代社会里,中等教育趋向普及,职业技术教育、中等专业教育蓬勃发展,高等教育形式多样、层次增多,原有金字塔型的封闭的学制结构,中间加宽加粗,塔尖不再那么尖锐,而早期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发展,学制的开放性、梯形化特征日益明显。学制中,基础教育的加强、学校类型和办学途径的增多、不同级类之间联系的加强,学制富有灵活性、伸缩性,呈现出弹性化特征。学制的这些变化,能更好地满足现代社会的要求,培养出数量更多、类型更多,应变能力更强的人才。
(3)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的现代化包括教育体制、目标、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师资、设施和管理等诸多要素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就是要培养现代化的人。现代化的人,固然应该要求掌握现代科技,而个人知识结构也要有较大的应变性且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现代化的人一定要有开放意识、创新精神、创造能力,要有充分的自信心、高度的责任心、事业心,还要有顽强的意志、广泛的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
(4)教育的民主化。与教育的现代化同步,统治阶级对学校教育的主宰、专制、垄断已经被打破,教育民主化正向纵深发展。教育民主化的推进表现在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上,表现在教育法制化上,还表现在对教育机会均等在认识上的逐步加深和由外部民主向教育内部民主的发展上。
(5)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性。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科学教育要求用科学的教育内容、科学的教育方法去培养具有科学精神的人。当“科学主义”的片面性令人关注让人担忧的时候,“人本主义”便一度又大行其道了。两种偏向,各执一端,似乎都很在理。而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从普及教育、继续教育到终身教育,则正用发展事实在消弭偏执消除对立,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正在走向统一。这种统一早在七十年代初就已经开始了,只不过今天人们对此的呼声更高,要求更迫切且统一性特征也更明显、突出而已。
2.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应有的主要特点
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开始进入了消灭剥削与压迫,自觉地改造社会,努力为实现自身的解放和全面发展创设条件的时代。由于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表现出了一些前所未有的东西。这些独特
之处主要反映出的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与资本主义的,尤其是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教育的区别。归结起来,这些特点主要有四个:
(1)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是消灭剥削、消除压迫、消灭阶级的工具。同样具有工具性,在不同社会制度条件下其性质却不同,甚至相反。古代和近代的学校教育都是统治人剥削人的工具,现代教育中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则应该是消灭剥削、消除压迫和最终消灭阶级的工具。如果说到共产主义社会人类自身才会获得完全彻底解放和全面发展的话,那么作为过渡社会的社会主义,则理当担负消灭剥削、消除压迫,改造社会,为最终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的历史重任。这就要求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应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出现在人类历史上。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的这一工具性特点集中体现在教育的人民性上。教育的人民性决定于政权的人民性。社会主义政权建立后,人民当家作主,受教育权利是一种普通的公民权利。这种人人享有的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在制度上应该是有保障的。这样说并不意味着就可以把这种平等权利理解为不分性别、地域及经济发展状况等一律享受同等程度的教育。因为,实际情况往往是这样:当制度上有了保障之后,其它条件的影响作用往往反而更加突出、更加直接地显现出来。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仍然存在一些差异性,这些非制度因素带来的差异性肯定会给保证受教育权利平等带来不利影响。我们已经看到了这种差异的不利影响,但我们绝不人为地夸大它、制造它。不仅不会人为地夸大它、制造它,而且还要设法把这种不利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2)社会主义社会第一次从社会制度上为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和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的和谐统一提供了条件。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就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那些人为的差别。要实现这个奋斗目标,不仅需要社会生产的高度发展,而且需要政治的民主和科学文化的繁荣昌盛。而要实现这一切又最终依赖于人,依赖于全面发展的人。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每个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这就要求社会主义制度应该能够逐渐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供可能,并不断创造出更好的适宜培养全面发展新人的条件。各个社会主义国家都自觉地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尽管语言表述时差异很大,但都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其教育目的的核心内容。但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极大地限制了社会主义奋斗目标的实现,给培养全面发展新人带来了负面影响,所以我们才要求大大地提高我国生产力水平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才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去抓好各项工作。
(3)教育内容应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待教育遗产的时候,保留那些反映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的、属于人类共同财富的内容,扬弃那些带有强烈阶级意识的课程,改造那些瑕瑜并存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内容。在阶级依然存在的情况下,目前还只能做到,或限制改造,或设法消除带有资产阶级及其它剥削阶级意识的课程及其影响,并同时用科学的眼光去审视、审查新增添的教育内容,把是否有利于促进教育对象的发展、是否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作为选择、增添和删除教育内容的标准。
(4)教育影响应具有一致性。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在对培养对象的要求上,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大方向上应具有一致性。三种形式的教育,各自以不同的时空形式占据着青少年儿童的整个生活,不论哪一方面出现空白都将不利于各种教育的有机衔接,不论哪一方面出现负作用都不利于整合各种教育的功效。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各种教育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k8p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