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2 回延安-全国一等奖》,欢迎阅读!

回延安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兴、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
3.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
朗读成诵,理解诗人在每节诗中运用“信天游”和夸张等艺术手法所表达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重返延安的激动感情,领会诗人对延安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自觉地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
重点:体味渗透于诗句中的作者的真挚的感情。 难点:体会信天游的艺术特征比兴。 教学方法:朗读法、启发式。
课前准备:延安图片、有关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课、了解延安
同学们,有一首民歌我们耳熟能详、脍炙人口,同学们听一听、猜一猜歌名叫什么播放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这是一首什么地方的民歌呢 (陕北民歌)
师:提到陕北,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著名的革命圣地——延安。民歌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由现代诗人吸收民歌营养而创作的一篇优秀作品《回延安》。
请同学们根据课前的收集,说说你说了解到的延安
明确:(1)延安是一座旅游名城,有”中国革命博物馆城”之美誉。 (2)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小油灯。 (3)延安是革命圣地,是毛泽东思想的诞生地,是“延安精神”的发源地。 (4)延安有许多的红色旅游景点,比如说枣园革命旧址、营扎寨四八陵园、杨家岭革命旧址、王家坪革命旧址 、瓦窑堡革命旧址 、王家湾革命旧址 …… (5):延安是延安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又一批进步青年奔赴延安,在延安学习、生活、战斗、成长,和延安人民结下了鱼水深情,这些人后来又离开延安奔赴全国各地,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这些人离开延安后,并没有忘记延安,而是对延安魂牵梦绕。若干年后,他们又回到了延安,当看到那熟悉的山山水水和热情的乡亲时,他们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贺敬之的《回延安》,感受诗人贺敬之对延安有着什么样的
深厚情谊 二、 检查预习,介绍作者、背景
学生汇报交流:
1、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1945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新歌剧《白毛女》。主要作品有《放声歌唱》《十月颂歌》《雷锋之歌》等。
2、《回延安》写于1956年。诗人从1940年至1946年,一直在延安学习工作。1956年,在久别10年之后重返延安,写出了这首诗。 三、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四、 师:现在请同学们认真听读诗歌,想一想:1、作者采用什么样的形式来写这首诗歌 2、
诗歌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流露了什么样的情感 (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认真听并思考问题,四人小组交流并热烈地讨论自己的发现。老师行间巡视并适时指导或参与讨论) 交流汇报: 1、信天游
信天游又名“顺天游”,是流行于陕北一带的民歌。这种民歌形式一般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一节或一段只有两句,长的可接连数十段,用同一曲调反复演唱,正所谓“信天游,不断头”。短的只有一节。无论长、短都是本节押韵,因而形式活泼,节奏自由,常采用比兴手法;多用叠字、衬字、铺排等表现方法。诵读歌唱时,自有一唱三叹、回环飘荡的兴味与艺术魅力。
2、诗歌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流露了什么样的情感 请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
(1)诗歌一开头写了作者10年后回到延安感触万千、心潮澎湃、激动喜悦之情。 (2)诗歌中写到的内容有诗人回到延安与亲人相见,描写与亲人团聚的场面。 (3)还写了回忆延安生活和延安新貌。
(4)诗歌最后一部分还歌颂了延安历史和展望未来。。 师总结:我们可以简单地用小标题的形式来概括
回延安——忆延安——说延安——看延安——颂延安。那么,这些内容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明确(1)诗人10年后再次回到母亲延安时显得万分激动,倍感亲切。 问:从哪些词语可以反映出来呢
生(1):“莫要”“莫把”“抓”“贴”等词语可以反映出来。 问:分析得很好。你能不能把这一部分读一遍
(生深情地读 )要求:这首诗较长,读时应注意不念错字,不添字、漏字。注意停顿适当,把握好课文感情基调——热烈、欢快、亲切、昂扬等感情。
生(2):诗人描写当年延安生活,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延安和延安人民哺育之恩的难忘之情。
生(3):作者歌颂延安历史,满怀激动,满腔热情,我喜欢这一部分。 你能不能给大家满怀激情地朗读一遍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k8G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