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颗小行星闪耀厦大

2024-02-23 20:39: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三颗小行星闪耀厦大》,欢迎阅读!
小行星,厦大,闪耀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三颗小行星闪耀厦大

作者:吴锦梦(厦门大学) 来源:《大学生》2016年第07

一次偶然翻阅校史资料,我得知有三颗小行星与厦门大学有关:

一颗叫陈嘉庚星,编号2963;一颗叫余青松星,编号3797;还有一颗叫作陈景润,编号为7681

小行星的名字由两部分组成:前面一部分是一个永久编号,后面一部分是一个名字。 早期发现的小行星,大多用神话故事中的神仙命名,后来许多国家和城市的名字纷纷进入小行星世界,

还有许多小行星用古代和现代著名科学家、文艺家等知名人士的名字命名, 以表彰他们对人类事业所作出的贡献。 1 2 3

说起陈嘉庚先生与厦大的渊源,厦大的学生肯定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厦大,陈嘉庚先生被尊称为校主,厦大就是他一手创办起来的。

陈嘉庚星是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于1964年发现的。为纪念陈嘉庚先生毕生倾资兴学,1990年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将第2963号行星命名为陈嘉庚星 恰如其分的余青松星

余青松是中国著名的天文学家,在天文学方面有突出造诣,给一颗小行星用先生的名字命名,可以说是恰如其分,与他的专业成就交相呼应。

余青松先生189794日出生于福建厦门,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清华学堂留美预备班。1918年他远赴美国,先在理海大学(美国一所历史悠久的研究院校)攻读土木建筑专业,获得学士学位,1923年又到美国匹兹堡大学攻读天文数学,在阿利根尼天文台台长邱提斯领导下,进行天文观测与研究,并在美国天文界初露头角。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后来余青松又转入加里福尼亚州大学学习并获得天文学博士学位。他创立的恒星光谱分类法被国际天文学会命名为余青松法。此法还被许多国家定为中、大学天文课程的必修课,这使余青松赢得了国际赞誉。不久,英国皇家天文学会因余青松对世界天文研究作出的卓越贡,将他吸收为该会第一位中国籍会员。

这样一位优秀的天文学家和厦大有何渊源呢?原来先生一直对家乡念念不忘,获得博士学位后次年即回国,到厦门大学任天体物理学教授。厦门大学于19279月设立天文学系,是我国最早建立天文系的大学之一,余青松就是厦大天文系首位主任。据厦大校史记载,1925年至1937年之间,厦大理学院还下设一气象台。台内配有较为完备的气象设备,还有一台口径四英寸(大约10厘米)的天文望远镜,供天文学生实验和观察天象。余青松一度还要建设厦大天文台。

更为有趣的是,发现陈嘉庚星的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就是在余青松的主持下建立的。19297月,时任天文研究所所长的高鲁推荐,余青松应中央研究院蔡元培院长邀请,赴南京任天文研究所所长,接续由高鲁肇始的紫金山天文台建台之举,负责继续筹建紫金山天文台,他也是紫金山天文台首任台长。

紫金山天文台建成后轰动了国际天文学界,有不少国外学者慕名而来。日本京都大学校长、著名的汉学专家新城新藏和几位日本学者到紫金山天文台参观后,站在变星仪室前面,浏览全景,曾深有感触地说:日本目前还没有一个能够建筑这样好的、东亚第一流的天文台的人。

可能由于余青松先生的离开及其他原因,厦门大学天文系在19309月停办,前后只有3年。大约由于存在时间很短,且年代较早、史料散失,历史上的厦门大学天文学系现已鲜为人知。

1938年因抗日战争,余青松主持紫金山天文台台的内迁工作,为了能尽快恢复工作,投入更为系统的观测与研究,他再次亲自勘测设计,组织施工,在昆明东郊凤凰山上建造起了一座新的观测站——凤凰山天文台。此站就是现今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的前身。

1940年底,余青松辞去了天文研究所所长之职,此后,他在桂林和重庆等地负责光学仪器和教学仪器方面的研究工作1947年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后来到美国哈佛大学天文工作1955年后任美国胡德学院教授、威廉斯天文台台长。

余青松一生奉献给了天文,也获得了非常多的荣誉。晚年的余青松喜爱绘制星图,他所作的星图绘有经纬线,别具风格,非常精美,刊载在不少天文书籍书,其中最受赞赏的刊登在著名天文学家门泽尔著的《天文学》一书中,门泽尔把余青松称为伟大的艺术

为了表彰余青松在天文学上的重大贡献,美国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天文台将该台发现的3797号小行星命名为余青松星,这是第四颗冠以中国人名字的小行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陈景润在夏大

陈景润大家都很熟悉,但陈景润在厦大的经历可能少有人知。陈景润是一位杰出的厦大校友,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提到陈景润的成绩,离不开当时厦大校长王亚南的帮助与支持。1953年陈景润从厦大毕业后,分配到北京教中学,由于他整天只知道搞研究,再加上口才不好,言语表达能力不强,和学生沟通交流存在极大困难,因此不受学校喜欢。他只得辞职回到福州老家,靠上街摆个小小的借书摊维持生活。陈景润总是把书一摆就开始算数学题,不说话也不动地方,甚至都不会主动招揽顾客,所以他的书摊总是只有三三两两放学回来的儿童花几毛钱津津有味地阅读连环画,陈景润也津津有味地沉浸在数学世界里。

王亚南偶然得知了这个情况,觉得陈景润数学基础很好,钻研能力也很强,就是表达能力差一点,一颗做研究的好苗子不能这么埋没,于是他把陈景润招到厦大图书馆,专门管理数学系图书资料阅览室。王亚南又向图书馆领导交代,让陈景润有充足的时间研究数学 19552月,经王亚南推荐,陈景润调到厦大数学系任助教。1956年,陈景润发表《他利问题》,改进了华罗庚先生在 《堆垒素数论》中的结果,引起当时中科院院长华罗庚的注意。华罗庚和王亚南商量,想要走陈景润,王亚南欣然应允。这样,同年9月陈景润调入中国科学数学研究所任研究实习员。就是在中科院,陈景润证明出了“1+2”

陈景润星19961224日发现于兴隆(河北省)。挑选这颗小行星命名为陈景润可是大有深意。它获得的永久编号是7681号,这是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观测中心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获得命名权的小行星中第一颗编号为素数的,考虑到素数是陈景润先生的重要研究对象,为了纪念这位数学家,天文学家们决定把这颗小行星命名为陈景润星。 责任编辑:徐玲玲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jyb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