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为课外阅读支招》,欢迎阅读!

为课外阅读支招
作者:吴文慧
来源:《新教育·科研版》 2017年第2期
吴文慧
摘要:时下,增加学生课外阅读量已成为全国教育界的共识。“读整本书”、“主题阅读”、“亲子阅读”、“绘本阅读”、“阅读存折”、“读书笔记展示”等等,都是很好的方法,但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样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关键词:课外阅读量;读整本书;写小论文
时下,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已经成为了全国教育界的共识。各级各类学校都在为成为书香校园”而努力:学校图书馆藏书骤增,阅览室装修再度翻新,每间教室建立图书角,校园多处设漂流书屋。硬件设施在迎合着这样的需求,花的是大力气、大价钱。然而,如何优化课外阅读质量,研究甚少,或者不作研究。当然,也有作研究的,如:“读整本书”、“主题阅读”、“亲子阅读”、“绘本阅读”、“阅读存折”、“读书笔记展示”等等,笔者对这些招数试作分析。
1.读整本书
鼓励孩子读课外书,难道有鼓励读半本书的吗?肯定是要求读整本书。这应该是课外阅读的起码要求,无需研究。当然,如果某孩子选择的书不对胃口,读着读着,毫无兴趣读下去,只读一半,就放下不读了,这种状况是允许的,但,这终究是少数。
2.主题阅读
这种方法是以某个主题为核心,组织一批书让孩子们读。如:爱国主题、环保主题、感恩主题、社会和谐主题等等。我们不妨设身处地想一想,假如让你连续读3-5本书,本本主题一个样,你会兴趣盎然吗?会不腻味吗?如果成年人有,难道儿童就没有吗?
3.亲子阅读
十岁以下的孩子与父母的亲近度,大大高于十岁以上的孩子。换句话说,孩子越大,期盼独立的心理越强,亲子共读的可能性越小,甚至会反感;特别是十二岁以上的孩子,要做到这一点的可能性几乎没有。笔者认为,八岁以下的孩子实施亲子共读的形式最合适;八岁到十岁的孩子我们要鼓励他们独立阅读,以期产生阅读时的独特思考。
4.绘本阅读
这种阅读方式,适合于低幼年段的孩子,因为他们的识字量有限,不得已而为之。识字量一旦增多,孩子们会自动放弃这种他们认为是小儿科”的阅读方式。即便是低幼年级的孩子进入绘本阅读,我们都不能满足于他们只是翻阅绘本而已,要追求的还是阅读的质量。
5.阅读“存折”
这是一种仿成年人存钱的老方式,以数量的多少来激励孩子们多读书。这种方法充其量是一种激励机制,好不好,我们不作讨论,至少这种方式很难成为提升孩子们课外阅读质量的主渠道。
6.读书笔记展示
很多学校利用走廊或者橱窗、教室板报等空间来展示学生的读书笔记。照理说,这个方式应该列为可促进阅读质量的渠道之一。殊不知,这种展示真正能引起广大学生关注的可能性较小。其一,字小,距离超过视力限度,读起来吃力。其二,没时间,要认真读完一篇读书笔记少说要几分钟,课间时间有限,静不下心来细看,浏览而已。其三,兴趣难以盎然,不会细读,仅停留在浏览层面。因此这种展示的实际价值只怕也不大。
这么说来,怎样的招数才能促进孩子们课外阅读质量的提升呢?笔者只想讲两招,合适不合适老师们自己思考。
第一招,说读。这一招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说故事。此招适用于低段学生。
1.照书说
此方法的意思是在书本开篇前加一个词:“据说”或“从前”之类的开场白即可,接下来按照书本原句段说下去就行。这种说法适用于低段学生中学习能力不太强的学生。学习能力中等的或中等以上的孩子还可以来点变化。请看接下来的描述——
2.简单说
这种说法相对照书说”就有难度了,要么是精彩片段的陈述,要么是简化故事情节,在保持故事内容完整的前提下,讲得简要一点。前者,要具有判断能力,才能实现;后者则需要具有概括能力才可办到。两种说法都需能力支撑。
3.想象说
这种说法与第二种说法正相反,要求孩子展开想象能力来丰富故事内容。这种说法虽然有难度,但比较符合孩子的思维特点——富于想象。这种方法也分两种状态,一种是在故事情节的原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情节化为细节,以体现其生动性;另一种是在原故事情节不足的基础上增加新情节,以丰富故事的整体性。
第二层次,说感受。此招适用于中段学生。
1.感受故事
这是最基本的一种说”:当孩子看完一本书或看完一本书的某一部分,就有感而发地说感受,即对故事的情节或人物所产生的感悟。这种感悟无所谓对与错。正如“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不同的哈姆雷特”一样,只要有想法即可,说多说少不限制,各尽所能就好。学习能力不强者,适用于斯。
2.感受写法
中段学生进入作文阶段了,如果能在课外阅读中吸收某种写作的技能,那真是妙不可言的好事。当然,孩子历练少,感悟写法的能力也比较稚嫩,怎么办呢?慢慢来嘛。首先,能吸收好词好句也不错呀;其次,能学到一些常见修辞手法的应用呀;再者,把在语文教材中学到过的习作技巧能在阅读中得到强化,如首尾呼应、总分构段、篇末点题之类也不错啊。
3.感受良多
这个所谓“良多”是指除上述两点之外的东西,比如历史背景、人物生平、乃至于科技常识等。
第三层次,说观点。此招适用于高段学生。
1.说普通观点
也可以说成流行观点。当学生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之后,说说自己的观点。
2.说独特观点
这是指能针对一本书或一篇文章能说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这当然不容易,因此,不作普及要求,但可以引领部分学生尝试说说属于自己的独特观点。
3.说思辨
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老师可拟定一个思辨方案,让学生自由思辨,只有一个基本要求,即有理有据即可,无其他局限。另一种方式即为“辩论”,老师提出辩题,学生可以自由组合成正方与反方,并推选裁判,进行一场观点大辩论,以检验学生的读书效果,同时也在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这种层次的活动只能由高段学生完成,但也可延伸到中段学生中去。
第二招:写读。这一招也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作摘抄。这一招,低段小朋友就可以做到,简单摘抄娃娃们自己喜欢的好词好句即可。希望老师至少每周讲评一次。讲评做得好的摘抄,可以为孩子们树立标杆。至于频率嘛,周周评,才能维持孩子们摘抄的兴趣及任务感。批改就免了,现在的老师工作任务本就太繁重。这种招数还可以延续下去,中段、高段学生亦可用。
第二层次:写读后感。这一招低段孩子做不了,中段学生就可以开始尝试,但重在老师的指导。指导的要求有二:其一,讲清读后感的框架,先写所读再写所感,重在后者;其二,指导孩子怎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好所感。如果遇到有分析能力的孩子,还可以指导他们写出对作品的评价。
第三层次,写小论文。这应该是“写读”招数中最“高端”的档次。所谓小论文,是指引领有能力的孩子在第一招说读”思辨的基础上,提出某个小论点,凭借本文内容或生活实际来阐述自己的论点。此阶段称为“论证过程”。之所以谓之小”,意思是指篇幅的短小,也指内容的浅近,但“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不可或缺。万一自己班级的火候达不到这个层面,暂时不练也无伤大雅,尽力而为就是了。
综上所述,指导孩子们进行有效课外阅读的招数,希望能成为一线老师去尝试的新思路。
(责任编辑:吴延甲)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jw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