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试析成就注满价值的“社会工作者,’—浅析社会工作价值观教育(一)》,欢迎阅读!

试析成就注满价值的“社会工作者,’—浅析社会工作价值观教育(一)
论文关健词: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以后,社会工作教育在我国有了快速发展。但共发展的背后却问题重重。其中社会工作价值砚教育的缺失是限制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德定持续发展的关健。因此,本文在分析社会工作价值砚教育重要意义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价值观教育缺失的原因,以期提出具有针冲性的对策建议,真正培育“注满价值”的社会工作者。
作为一名社会工作的专业教师,经常会面对学生这样的困惑—“社会工作是什么?”“社会工作专业毕业后,我能做些什么?”自1987年北京大学首次在国内开设社会工作专业以来,社会工作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可谓燕蒸日上。截至2006年底,教育部批准或备案设立社会工作本科专业的院校达198所,另外还有一定数量的非本科院校。但面对学生们质疑的目光,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社工教育怎么了?
一方面是,大批不谙“社工为何物”的高中毕业生服从志愿调剂就读社工专业,另一方面是大量社工专业毕业生经过四年的学习,最终带着满腹疑惑,选择了与社工毫无关联的行业就业。这一馗尬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社会工作教育的不足。一般认为,社会工作教育分为三个方面:理论教育;方法及实务能力教育;价值观教育。如果将社会工作教育视作一个前进中的人,那么,理论教育是头脑,方法实务能力教育是四肢,而价值观教育则是灵魂其中,灵魂无疑是核心,它指引着社会工作教育前进的方向。价值观教育是衡盆社会工作教育成果的重要标尺,是保障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稳定的基础,是推动社会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而当前价值观教育的缺失恰恰是限制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稳定持续发展的关键,更是社会工作在我国获得健康发展的侄桔。 一、价值观教育的里要意义 社会工作价值观,是指一整套用以支撑社会工作者进行专业实践的哲学理念。价值观的培养是社会工作教育的核心内容。它直接决定了社会工作教育的效果,影响着中国社会工作的未来发展方向。具体来说,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愈义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价值观是社会工作的灵魂
杜会工作产生于西方宗教的慈善活动,坚持利他主义的原则,强调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助人自助的活动。它不以营利为目的,强调人民的利益和社会的发展。这一专业特点决定了社会工作是一种以价值为本的专业。“价值观界定社会工作本身—它的目的和意义,而且它同时界定社会工作的技巧方法,机构和项目、目标和社会工作者的行为态度,它贯穿于社会工作实践的始终。因此,培养学生的杜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教育的重中之重。要使社工专业的学生始终保持利他主义的价值选择,就必须将价值观教育贯穿到社会工作教育的整个过程。 (二)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困境
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小政府、大社会”的政府体制改革,催生了社会各方对社会工作的巨大需求,使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空间日益延伸。但其中面临的困境使我们不得不有所警惕。社会工作植根于西方基督教文化之中,在中国的发展难免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就目前来看,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理论、社会认可程度以及专业权威都尚未建立。虽然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社会主义道德观都强调利他主义的价值原则,但市场经济的兴起,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转变,功利主义、利己主义无不冲击着社会工作利他主义的价值基础。再者,由于我国社会工作起步较晚,尚未形成专业化、职业化的局面,因此,社会工作专业岗位严重缺乏,社会工作从业者的工资水平以及社会声望较低。一方面是社会的巨大需求,另一方面却是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的滞后以及社会工作者的艰难境遇。面对如此困境,社会工作价值观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只有通过价值观教育,才能够促使社会工作者以及未来的从业者真正把握社会工作的内涵,形成专业的价值理念、伦理道德,才能够促使他们坚定信念,安心于社会工作事业,从而推动中国社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二、社会工作价值观教育缺失的原因
既然社会工作价值观教育如此重要,那么它的发展为何会受限,为何我国的社会工作教育未能够培养出一个又一个“注满价值”的社会工作者。笔者认为,我国社会工作价值观教育缺失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方面。
(一)中国缺乏西方基替教丈化的熏的 社会工作的产生具有浓厚的宗教背景,植根于西方基督教文化。英美两国教会主导的慈善与救济事业直接推动了社会工作的建立与发展。基督教强调“施比受更有福”“爱人如爱己,爱你的邻居”,认为“人生来平等,各人亦各自拥有天赋的尊严”。这直接促成了社会工作中“助人自助”的价值基础以及人道主义、平等主义的信念。学者毕仁(Z.T.Buttery)曾列举了社会工作的三个哲学思想假设,即对人的尊重;相信人的独特个性;坚守人有自我改变、成长和不断进步的能力而这些无不来自于基督教教义。因此,是基督教伦理奠定了现代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思想基础。但是,基督教在我国一直处于边缘地位,基督教伦理在儒道传统文化深厚的中国难以获得充分认识。这就决定了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必须走本土化之路。而目前,我国尚未形成完善的本土化价值观。既然价值观本身尚未系统成型,尚未与我国传统文化充分融合,那么如何能够确保我国的社会工作价值观教育呢?
(二)教育体制长久以来“重智育轻德育”在社会工作教育领城的延伸 社会工作价值观教育实际是要培养社会工作从业者的专业理念、职业道德,它实际是思想道德教育在社会工作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尽管,我国一直以来十分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将其放在与智育同等甚至更高的地位上。但是在市场经济逐利本质的驱动下,在应试教育的长期夹击下,对于德育的强调似乎早已成为了纸上谈兵,形式主义成分过多,实效性差。至于针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更是在高校盲目追求“效益”,实行企业化“经营”模式以及严峻的就业压力下,成为了‘镜中月,水中花”。目前,我国高校的道德教育简单停留在以“两课”为主的课堂教育中,空洞的说教和形式主义使学生对其感到厌倦,对于与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价值观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缺乏重视。而社会工作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在其教育过程中难免受到这种“重智育轻德育”的影响。相当多的院校和任课教师对于社会工作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地位缺乏充分认识。据了解,目前很多高校都没有专门开设社会工作价值观的相关课程,即使开设,其课时数量也十分有限。至于与社会工作价值观密切相关的伦理原则、职业守则在专业教学过程中也大多处于空白。
(三)社会工作价值观教育方法、手段的缺失 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三个组成部残中,价值观教育由于涉及精神心理层面,塑造的是从业者的灵魂,乍看之下,较为虚幻空洞,缺少具体可操作的目标要求及评判标准,因此,一直以来是贯穿于社会工作理论以及方法实务能力的教育、培养之中的,氮乏专门的教材,教学方法、手段单一,以空洞的说教、单方面均灌输为主,更加缺乏专门的评价量化标准。尽管通过课堂学习,学生们熟识社会工作价值观以及伦理原则,但其究竟内化吸收了多少,究竟能否将其贯彻于日常学习、工作之中,元得知,亦无从判断。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jw6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