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育儿经历分享》,欢迎阅读!
![育儿,经历,分享](/static/wddqxz/img/rand/big_105.jpg)
先做个背景交代。我有两宝,大宝是女孩,两岁四个月大,上幼儿园小小班(上了1个半月)。二宝是男孩,五个月大。
回顾这两年多与他们的相处,感受颇丰,今天在这里不是给大家育儿答案(因为我自己发现育儿是个终身课题。自己遇到的问题可能也都没解决得太好,一半是摸着石头过河;一半是自己走在他们成长的前面,在不断提升自己的育儿认知)。今天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有二:
其一,总结这两年多的得与失,希望对今后的育儿经历能带来些新的体会。
其二,与那些未来会成为别人父母,或已成为父母的小伙伴们共同探讨(这里的观点也许在你眼里不值一文,也许你我可能有共鸣。但请记住:答案在你,我只是抛出了我想说的话而已)
【育儿】的目的
对于把孩子的教育只交给家人的朋友,也许对【教育孩子是终身的课题】这句话会觉得我言过其实。但在这里我还是想先说下我为什么会得出这个结论。
请从自己的性格、为人处事、三观等,先对自己做个仔细地扫描。如果你存在对自己有不满意,觉得需明显改善的地方。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些点很有可能就是你的童年成长经历造成。所以育儿的目的之一是:让孩子拥有一个健康的身心。
从我自身来看,我属于易被激怒的人群,我发现我自己的家人,也大多属于相同类型。在我们闽南话中有句:歹嘴無歹心(指:性子急的人说的话没啥坏心眼)。这里我想说的是家长如果性格存在易怒,那么往往在教育孩子时,遇到孩子哭、闹脾气也往往会采用类似的暴力方式处理,那么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暂时停止下来,但他们在内心很有可能会意识到:
我发泄脾气是不被接受的。---这容易压抑了孩子的情绪,且这为未来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原来大人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解决问题。---长大后他往往也会效仿此方式来解决自己的小孩的哭、闹。所以就进入了代代循环的魔咒。注意:这里很多上一辈的人很喜欢说一句:这孩子的性格就是遗传了它爸/妈。我自己不是心理学科班出身,无法辩证这句话真伪性,但我认为长辈的这种锚定方式,对解决孩子当前的哭闹,一点帮助都没有。面对孩子的问题,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让它意识到为什么我们建议它这样做?它原本的做法有什么问题?所以我现在一旦感觉情绪要被孩子带动起来了,我就先想想我做这件事对解决问题本身有没帮助?--这个我相信很困难,因为我们的脑子都是习惯性应激,有逗逼者提出了心中默认无数次:我亲生的,我亲生的。或许与我的思考也是殊途同归。
2.从你自己的父母身上,你往往可以看到未来自己年老后的影子。育儿的目的之二是:你老了之后,你的孩子是否独立自主?你是否可以安逸地享受自己的晚年?
我自己、包括我身边大多数人的父母,他们这一代是辛苦的一代,操劳的一代,也许最终也没得到理想的心理预期(这里我特意不用回报、名声等词,目的是要大多数为人父母认
识到育儿绝不是为了未来反哺自己,我相信如果做好了育儿教育,这个已不是重点,往往也可能水到渠成。)。育儿的目的是培养一个能区分我与父母是亲密关系,又是独立个体的人。否则,作为父母,可能一辈子都是无休止地为子女,为孙女,没有尽头。
PS:教育孩子是终身的课题,这里的“终身”只是指一个很长的时间段,有的人用25年,有的人用30年,有的人可能一辈子都还未完成。
如果你已认同我上面的两点育儿的目的,你可以继续往下看,否则请君自便了。
下面再来看看我与孩子相处过程遇到的一些典型问题。
孩子多大适合读幼儿园?
童童算是一个比较活泼,爱笑的小朋友。这个可能与自身性格和经常在小区转悠有关。差不多从6个月起,每天都有5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在小区底下玩,结果她认识的人比我们都多,小区里很多人都知道有这样一个小女孩。
两岁快3个月的时候,我们考虑她已不喜欢和老人在一起(这是可能的主观因素)。我自己得上班,她妈得带洋洋(这些是客观因素)。我们把她送到幼儿园。从目前来看,她对幼儿园的适应情况还不错。早上我自己送去幼儿园的时候,从老师的语言上来看童童在唱歌上比较有兴趣,而且很大声。
PS:童童刚去幼儿园的前面2-3周还未适应,不主动说话。但我一直以”孩子是否会排斥上幼儿园“来判断她是否适合去这个幼儿园,后面慢慢发现幼儿园虽然条件一般,但老师看起来都还是比较热情,也就放下担心。
这里想说的主要是:每个孩子的心理年龄成长有区别,衡量是否适合上幼儿园,年龄只能是一个参考标准。家长主要还是要在幼儿园之前多让孩子接触外面的环境和人,放开手让他们去遇到问题,看看他们怎么处理?
这里可以分享的是:我现在学着把童童当一个独立个体来看待,我会给她选择的机会。比如:早上是爷爷送你去幼儿园?还是你要和爸爸一起下去?
孩子发脾气、打人时如何处理?
在去年过年期间,童童2岁2个月大。那时我弟的女儿小鼻回来,她们两个人倒还是比较像两姐妹,但是童童有时也会动手打妹妹,我有一次看到她抓了妹妹的脸,我很生气,就打了她的手,然后把她狠狠抱到外面的阳台,她在外面哭得很大声。
后来去楼下我堂弟家,她也常动手打弟弟,而且这个频率更高。我也很生气,一来虽然是自家人,但我知道每个人都心疼自己的孩子,二来童童的打人行为确实很不对,所以我又故技重演。她还是哭得很大声。后面她感冒咳嗽了,很有可能就是被我放到外面哭,吹到风有关。当时也是心理一顿怪自己。但是到现在依然没有改变,包括最近她遇到弟弟,还是常推倒他。
现在回头来看,这件事我觉得这依然是个棘手、难解的问题。我自己也百度了不少相关的文章,老实说,不得要领。我来思考这个问题有可能有1个主要原因:
孩子打人的对象有可能是她嫉妒的对象。这是导致对象为什么是家里的其他小朋友的原因。关于这方面,自己对孩子的心理研究不是很透彻,但一般来说孩子会很依赖其主要监护人,这也许是武志红说的【共生】关系,所以他们表现得是一种偏执的行为。
另外从其他文章里看到的打人原因可能还有:
小孩子互相争某个玩具;小孩子还不懂得表达不满意的情绪而采用打人等等。
这里想说的是:我们面对孩子打人,只要是比较在乎别人感受的家长往往会对自己的孩子发火,但发火往往也没有根本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尝试找出打人背后的根本原因?可以先替孩子道歉后,把孩子抱开这个环境,尝试在孩子平静后问孩子原因(当然很多孩子如果还不太会说话,也问不出打人的原因),我自己对童童的判断也是通过观察后得出的可能结论。我也在考虑怎么慢慢引导她是不是爸爸说的这样?
这里先分享这两点。父母应该承担起主要教育孩子的责任,平时多观察下孩子的兴趣爱好。有一天我在车上遇到一个同事,我说孩子如果学好英语,未来的认知空间会更大。这哥们给了我一句:为什么你不考虑先自己学会呢?孩子的肩膀那么小,不要给他们那么大的压力。那一刻我瞬间有点石化,这个回答听起来朗朗上口,也击中了无数寄托希望于孩子的家长的心。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jt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