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方案探析》,欢迎阅读!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方案探析
摘 要 以修养和人格魅力为核心的人文素质水平的提升,需要系统培养和长期熏陶。根据土建类高职院校专业的特殊性,开发校本教育资源,独立开设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课程应集中国传统文化、文学艺术、建筑与人文、园林与艺术和语文应用知识于一体,采取模块化设计,并以专题和讲座的形式授课。
关键词 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方案;土建类;高职院校
人文素质内容广泛而多面,包括文学、艺术、心理学、礼仪、宗教、历史等。以修养和人格魅力为核心的人文素质水平,需要系统培养和长期熏陶,仅靠不定期的讲座和大学语文一门课程是很难实现的。对华东5所土建类高职院校调研表明,大多数土建类高职院校是通过开设选修课或以讲座的形式来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这种做法有三个弊端:一是缺乏刚性约束机制,容易把人文素质教育置于可有可无的境地;二是受众面窄,不能确保每个学生都受到教育;三是教育内容的随意性、零碎性,不能保证学生系统地接受人文素质教育[1]。有些学校虽然开设了公共必修课《大学语文》,对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也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大学语文》的教学宗旨重在文学素养和语言文字能力的提高,很难兼顾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鉴于此,构建一门成熟的课程作为承担人文素质教育任务的主要载体,独立开设人文素质课迫在眉睫。
一、课程开发与设计
新课程开发是一个创新、探索的过程,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整合、补充、拓展。以某土建类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为例,其开设的专业课程为:建筑制图与识图、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建筑施工技术与组织、电气工程识图与施工、管道工程识图与施工、暖通工程识图与施工、建筑和装饰工程预算、安装工程预算、工程造价管理概论、工程造价控制、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工程量清单计价。基础公共课程为:高等数学、英语、形势政策、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计算机应用基础、军事理论、体育、应用文写作。从开设的13门专业课程来看,其注重培养学生的建筑技术能力;从8门公共基础课程来看,更多的是偏重于应用知识,基本能做到对专业课的有益补充,满足学生多元化的知识需求。然而,仅靠这21门课程远远不能满足对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要求。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要注重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2]。根据土建类高职院校专业的特殊性,应根据实际情况编写校本教材,开发校本教育资源,凸显学校教育特色。该课程也必须打破原有大学语文的语言学和“两课”的桎梏,适应科学技术对人才素质培养的需要,进行文理渗透,以内化、升华人文素养为目标。这门课应该集中国传统文化、文学艺术、建筑与人文、园林与艺术和语文应用知识于一体。根据调研及学生和行业专家的意见,将课程设计为8个模块,见表1。
二、课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以善待自然、把握自我、尊重他人、报效社会为教学主体目标。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和处理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造就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协调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与灵活性;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视野,发展智力;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和训练。同时,配合土建类专业的学习,弘扬中国传统的造园艺术和建筑文化,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继承“崇尚节俭、因地制宜”的优良传统[3],使学生深切领会中国建筑和园林艺术的精髓,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能力目标:进一步提高收集资料、筛选信息和传递信息等能力;逐步提高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运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具有适应社会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判断能力和创造能力;能综合运用几种论证方法写议论文,能根据对象与表达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体裁和语体,写出文字通顺的文章,熟练撰写常用应用文。
情感目标: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正义感,教会学生生存的智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浸染出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热爱,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
三、教法与学法选择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每个专题制成多媒体课件,做到图文并茂,形成一套有特色的“人文选讲”教学课件[4]。
采用模块式教学,减少教师在备课中搜集资料的时间,以便有精力集中深入地研究专题、制作课件等。采用专题和讲座的形式授课。
教师要进行研究型教学,学生要进行研究型学习,变多讲多练为精讲多练。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牢固树立使学生终身受益的观念。
重视与其他课程建设的有机结合与衔接。“人文选讲”课程对 “应用写作”和“建筑·园林”等课程有指导性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应照顾到这几门课程的关系。要具体、细致、系统地研究它们之间的结合点与衔接点,以带动相关课程建设。
四、评价与考核方法设计
注重过程评价,把学生当作教学的主体,把他们自觉、热情参与学习的程度,讨论分析问题的准确度,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度等作为评价的具体指标。评价模式要从注重考试分数转向能力的分析与把握;评价目标要从注重概念的掌握转向实际的应用写作;评价主体要从单项性转向多元化、交互性[5];评价角度要从
终结性转向过程性、发展性。
以考核学生基本能力为主,改变一张试卷定结果的做法。平时考核占40%、期中考试占20%,期末考试占40%。平时考核内容包括课堂纪律、课堂提问、课堂讨论、专题调研汇报材料、活动策划与参与情况;期中考试主要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期末注重对能力目标实现的综合考核。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jrb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