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学校教育仪式的特征浅析》,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学校教育仪式的特征浅析
作者:付新艳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2年第12期
【摘要】教育仪式作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渐受到教育学者的关注。然而当前对于教育仪式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多数研究停留在个案报告和效果反思层面,缺乏系统地理论探讨和机制论述。本研究旨在梳理过往研究的基础上对教育仪式的界定、分类与特征进行系统的论述,以期促进相关领域研究的深入,为当前学校场域开展教育仪式活动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学校;教育仪式;界定;特征
仪式,一直是人类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几乎所有的人类学流派都对仪式有着独特的理解和认知角度。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仪式”一词逐渐从人类学、社会学领域走入教育学领域,“教育仪式”引起了越来越多教育学者的关注,国内关于“教育仪式”的讨论和研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目前国内的教育仪式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来自于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教育仪式案例介绍和各类学者对教育仪式功能与机制的思考。而来自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等不同视角的审视,对教育仪式的功能、作用机制莫衷一是,无法对教育实践产生实际、有效的指导作用。因此,从界定、分类与特征等方面对“教育仪式”进行一番系统的梳理,对于相关领域研究的深入和各级学校教育仪式实践活动的开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教育仪式的界定
正如著名人类学家特纳所说:“仪式,是用于特定场合的一套规定好了的正式行为。”国内学者郭于华在其《仪式与社会变迁》一书中进一步将“仪式”界定为“象征性、表演性、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方式和程序”,这种“行为方式和程序”可以是特殊场合情景下庄严神圣的典礼,也可以是世俗功利性的礼仪、做法,亦可以是被传统所规范的一套约定俗成的生存技术或有国家意识形态所运用的一套权利技术。
顺是逻辑,“教育仪式”即指教育领域的“仪式”活动,是结合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而设计的,具有强烈象征性和表演性的,从设计模式、参与主体和效果都进行了具体设定的教育载体和程序化活动。校园中的教育仪式活动一般包括大型的仪式,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升旗仪式、入队、入团和入党仪式、颁奖仪式等,同时也包括比较小型的仪式,如校门口学生迎接仪式、上下课仪式等。 二、教育仪式的分类
上述将学校教育仪式划分为大型仪式和小型仪式的分类依据是参加人数的多少和影响程度的大小。所谓大教育仪式是指在秩序形式上表现为典礼的重要活动,而小教育仪式则是指日常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个人之间的仪式化行为。显然这种分类模式基于学者自身的教育实践,具有很强的方便性和实践性,却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学术上的严谨性。
学界对于仪式的分类标准很多,如马文·哈里斯主张教育仪式按照其活动目的可以分为团结礼仪和生命关节礼仪两种形式。然而目前在人类学中较为普遍的是根据其用途进行划分,如国内学者王海英在罗纳德·格兰姆斯六种类型说的基础上将学校中的仪式活动分为仪式化、礼仪、典礼和庆典四大类。其中,仪式化活动包括升旗仪式、入队、入团与入党宣誓仪式、十八岁成人礼等;礼仪活动包括个人间(如见面礼、社交礼)、群体间(班级比赛前礼仪)以及个人群体间(上下课礼仪)的仪式化行为;典礼通常是指新生入学典礼、开学或毕业典礼等;而庆典活动可以分为节日庆典(如元旦晚会等)和庆功庆典(如奥赛、体育比赛的获奖庆功会等)两类。
三、教育仪式的特征
大量的人类学研究表明,仪式具有表演性、象征性、关联性等,那么在学校场域中的教育仪式又具有哪些特征呢?同样由于学者的分析视角不同,教育仪式的特征描述也是大相径庭。本文在回顾过往研究的基础上试图整合各种观点,梳理出的教育仪式特征如下所述: 1、象征性
正如文化人类学家格尔兹(Geer_tz)所说:“在仪式里面,世界是活生生的,同时世界又是想象的……然而,它展演的却是同一个世界。”象征,也许是仪式最为核心、显著的特征。在学校场域开展的教育仪式,往往是以一定的象征符号如可以采取的具体事物、形象、语言、文字、动作、音乐等多种形式作为其活动的核心。在这里,象征符号是仪式的表现形式,而象征意义却是仪式活动的旨归。换句话说,在教育仪式中象征符号是象征意义的载体。而只有在仪式的象征性意义发挥作用的过程中,仪式的“教化”和“陶染”功能才能得以实现,这恰恰是教育仪式在学校场域得以长久存在的原因。 2、虚拟性
有的学者将仪式形容为“一场令人心旷神怡的游戏”,这勾勒出了仪式的另一个重要特征——虚拟性。象征性,注定了教育仪式的完成需要参与者共同表演,而其所营造的必定是一个虚拟的“心理世界”。然而,在这样由表演出的“象征符号”所构成的虚拟世界中,置身其中的仪式参与者的情感、体验与感受却是真实不虚的。这种对参与者形成强烈冲击的心理体验与情感,使得仪式的象征意义能够圆满实现。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在教育仪式中“虚拟性”与“真实性”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3、程式性
国内学者龙宝新在其对教育仪式的定义中明确指出,教育仪式除了“象征意义鲜明”等特征外具有“高度程式性”。和一般性活动不同,仪式活动是实践活动失去其功能性价值而仅保留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象征性作用的结果。所以仪式活动的人文意义并不在结果,而在其过程之中。由于功能性的丧失,仪式活动在传播过程中需要很强的可重复性,高度的程式性就成为其发展的必然。 4、卷入性
根据格尔兹的观点,仪式的直接功能是引发人们两种不同种类的习性、动机、情绪。仪式功能下实现不但需要仪式活动自身的象征性与虚拟性,更加依靠参与者的情感卷入程度。学校场域的教育仪式更多地表现为群聚色彩,具有一定高强度的集中性。在群体参与的前提下,各种教育仪式活动无不竭尽所能渲染出一种特别庄严、肃穆的“场”,利用这种场效应使得每一位参与者不但置身其中,而且能够“置心其中”,在情感上与整个仪式活动的节奏达成“共振”,甚至进入某种“如痴如醉”的“物我两忘之境”。显然,这种高强度的情感卷入相对于课堂中单维度的认知卷入而言,对学生的态度影响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 5、半工具半表达性
在人类学研究中,仪式一直是作为一种表达性行为而出现的。而在教育是作为首要目的的学校场域中,这种高度程式性的过程不再仅仅作为一种表达的形式,其背后所蕴涵着的丰富思想教育内容成为教育者的重要关注点。于是,教育者们不断地为各种仪式活动赋义、增值,使其原始的象征性、生活性功能日益丧失。因此,在学校的教育仪式中仪式活动的表达性变得非常微弱,其工具化色彩却相对浓厚。本质上讲,教育仪式活动是在其表层的表达性行为下实现其工具化的目的,是一种十分隐蔽的微观权力技术的运用过程。 四、结语
总而言之,仪式具有显著的甚至是别的形式所无法替代的教育功能。当前对于教育仪式的研究多推崇其正向的功能效果,也有少数学者开始从社会学、教育人类学等视角反思当前学校教育仪式所存在的问题。无论其所带来的是参与者的“社会化”还是“异化”,其所营造的教育秩序是真是假,教育仪式都已经成为学校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为校园文化的组成要素,并且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大有演变为学校制度的趋势。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jnT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