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

2023-01-20 00:44: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欢迎阅读!
等式,反思,性质,教学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

等式的性质”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理解了“方程意义”的基础上实行教学的。它是学习解方程的基础和依据,其核心思想是构建等量关系的数学模型,对将来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中的移项、合并同类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11版《课程标准》第二学段对于“等式性质”这个教学内容的学段目标是“理解等式的性质,会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意到了以下几点:

1. 借助动手操作,建立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入手理解“等式性质”能把抽象数学知识具体到生活事例中去,便于学生对知识内涵的理解,掌握“等式性质”的特点。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从动手操作天平入手,首先演示一个正方体的质量等于两个圆柱体的质量,让学生在观察中感悟天平平衡原理;再把具体操作的事例用抽象数学符号来表达,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演示用等式记录天平平衡的状况,建立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接下来教师提问:“怎样变换,能使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呢?”等学生思考片刻,再进一步提问:“往天平左右两边托盘各放1个正方体,天平会发生什么变化?”生口答,验证后继续提问:“还能够怎样变换,使天平保持平衡?”教师从实际操作中提出三个连续性的问题,激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再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思考,在小组中实行实验操作、验证自己的想法,记录实验过程。

这个系列的动手操作,构建了等量关系的数学模型,为后续寻找规律概括等式的两个基本性质,做好了坚实的铺垫。

2. 侧重学法指导,掌握等式性质的特点。

通过观察、比较实验操作中得到的等式,便于学生发现等式性质。而这种“在变化当中寻找不变的规律”学习方法,既适用本节课的教学也适用于很多寻找规律的教学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让学生观察得到的等式,并提问“比较这些等式,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再引导学生讨论“从上往下观察,怎么变的?”“从下往上观察,怎么变的?”通过这个系列的问题,迫使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实行讨论和交流,形成思维的碰撞,从而概括等式性质1,掌握等式性质1的特点。接下来,引导学生推理“老师告诉大家,等式还有另一个性质。你们猜猜这个性质会是什么呢?”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是存有联系的。最后,再结合“在变化当中寻找不变的规律”的学习方法,验证 “等式两边乘一个数,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相等”的等式性质2

教师为学生寻找结论提供了真实的情境,这样的设计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的机会,富有启发性、引领性,让学生在“变”与“不变”中理解了等式性质的特点,掌握了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实践水平。

3. 侧重思想引路,适合学生终身发展。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侧重数学思想的引领,让学生感受天平中的“变”与“不变”。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转化、归纳、抽象、模型等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来思考问题。这些思想方法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数感;有助于加深和巩固所学的算术知识;更有利于增强中小学知识上的衔接与应用

在本节课最后的总结中,教师又用“万变不离其宗”、“以不变应万变”、“不变的是物质,变化的是我们”等语言,向学生渗透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变化的是学习内容,不变的是学习方法,为本节课的教学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总来说之,这节课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落实了《课标》中提出的“四基”、“ 四能”,表达了数学教育价值。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jj1K.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