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赴美国康州教育考察学习的体会》,欢迎阅读!
![之茂,康州,美国,考察,体会](/static/wddqxz/img/rand/big_56.jpg)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赴美国康州教育考察学习的体会
在山东省教育厅的精心组织和周密安排下,我有幸参加了名校长建设工程人选赴美考察学习。本次活动时间近三周,我们集中和分散考察了康州21所中小学校,听课总节数达到240节,平均每人15节;参与学校管理会议25人次;参加当地学校和媒体重要活动16次,与康州教育官员、校长、教师、学生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参加了康州教育厅组织的多次培训,从基础教育体制、教育法案、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方法、育人目标等诸多方面了解学习美国的教育;参观了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耶鲁大学和西点军校等多所世界一流的大学,真切感受美国的高等教育;分散居住在当地居民家中,零距离领略当地人的家庭生活、工作、学习、亲子教育、职业道德等。通过培训,我对美国的基础教育现状有了比较详尽的了解和认识,能够从另外一种视角重新审视我们现在的教育,为今后的学校管理提供有益的借鉴。
作者:王延芬
来源:《师资建设·理论与政策版》 2013年第1期
□文/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实验小学 王延芬
一、我看到的美国基础教育
一是生活化的课程文化。美国中小学的课程设置一是以人为本;二是贴近生活。主要设有语文、数学、科学、社会学、外语、体育、艺术七门功课,同时,还开有其它辅助课程,如电脑、驾驭、机器操作、建筑设计、绘画、乐器、摄影等课程。这些辅助课程要求学生必须选修,旨在帮助学习一般技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学校不但要求学生掌握老师传授的知识,而且更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是个性化的教室文化。美国的中小学班级人数一般不超过20人,最高也不超过25人。教室里的桌椅的摆放成“堆”不成“组”,常常是几个学生的课桌围在一起,以便相互之间讨论学习,教室内布置得很有个性,有书柜、学习栏、电脑、玩具及多媒体教学设备。学校没有班级建制教室,只有学科教室,只供学科教学使用,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学分要求进行选课学习,因此往往一个教室里面有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一起学习。
三是开放式的教学文化。美国的中小学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和“贴近生活”的基本要求。老师在进行室内教学时先把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和要求告诉学生,然后组织学生学习、讨论,最后由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整个课堂教学比较活跃,学生学习比较轻松。同时,各学科老师根据本学科的特点经常把课堂拓展到教室外和学校外,如上艺术课,学生常到博物馆参观,上科学课则到一些科技公司或实验室……这样做可以更多了解社会、关注社会、畅想未来。
四是公平性的教育方针。“不让一个孩子落后”是美国教育部对每一所学校、每一个老师和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要求。由于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在一个学校常常有不同种民族语言的学生存在,因此,学校必须为这些不同语言的学生开设语言课和教学课程,目的就要让每一个孩子受到公平的教育。教师必须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既使对犯了严重错误的学生也必须如此,决不允许有歧视的现象出现。学校鼓励学生成才,鼓励学生冒尖、鼓励学生成为各种行业的领袖式人物。
五是实践型的养成教育。美国中小学的养成教育比较有意义,常寓教育于实践活动之中。在这些活动中非常注重团队精神、集体意识和责任感的培养。在康州郊外,我们参加了一次活动,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活动小组,让小组之间进行集体赛跑,看哪个小组跑得最整齐、最快就评哪个小组获胜。同时,也非常注重学生的社会能力和处事能力培养。在耶莱斯维尔小学我们又参加了一次小学生的户外活动。教师将画有市政府办公楼层及编了号的办公室示意图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单独去寻找,然后标出号码所代表的办公室名称及主人,并作简要介绍,看谁标得准确,说得清楚。
六是多元化的评价文化。美国的中小学对学生的评价一般采用A、B、C、D等级量化,由家庭作业、平日学习态度、课堂作业、学校测试等几部分综合而成。学校测试既有单元考试,也有学期结束的总结性考试。其考试方式呈现多样化,因科目不同,形式也是不一样的,比如科学课的考查会给你动手测试做实验,写作课或许会让你写一写昨天的圣诞节是怎么过的;考试成绩的公开方式极具人文化,学校以书信的形式将学生的真实成绩通知给每一个家长,每
个学生知道的只是自己的成绩,特别注意保护其隐私权;对于学生的奖励更是多样化,有学区的最高教育机构选出的年度学监奖,还有年度学校荣誉奖、年度校长荣誉奖、学科优胜奖、活动项目奖、赛季奖、社区义务活动奖,这些都是学生成长过程的评价元素。
二、我的培训感受和收获
一是要树立“让每名学生都成人”的使命意识,创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美国教育坚持“不让一个孩子落后”的方针,使美国的基础教育从关注教学质量的提高向关注每个人的发展转变。在这一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兴趣、特长、发展,不再用同一尺度来要求和评价学生,而是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多元化教学,千方百计地为学生个性发展开设各种选修课,真正地实现了因材施教,促进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老师的心目中没有差生,只有兴趣、爱好和特长不同的学生。美国的政府改变了传统的评价方式,不再以学生的学业成绩来评价学生的优劣和学校质量的高低,而是以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对社会的贡献大小来评价。因此,我们的中小学必须加大改革力度,深化课程改革,引导全民树立“让每名学生都成人”的教育使命意识,尽快在根本性上改变以学业成绩、升学率的高低来评价学生和学校的方法,而要以发展性评价理念来评价学生和学校。学校要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负责,要用长远发展的要求来科学制定教育教学目标计划,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要为学生明天的发展努力创造条件,要积极开设拓展性课程,重视学生社团活动,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像我们学校,我们要进一步坚持和深化“教学生六年,为学生想六十年”的办学宗旨,严格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长帮助他们制定成长计划,要扬长避短,要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和帮助学生发展,绝不能够用某一方面的标准来评判学生的优劣,更不能用自己的好恶来对待学生,要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争取每一个学生毕业后都能成为社会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
二是要营造“让每个公民都育人”的责任氛围,优化全员育人的机制,构建立体多元的教育网络。德育的功能和实效一直是困扰我们学校德育工作的一大难点。随着社会的进步,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和信息量的增加,空洞的说教,在学生面前显得乏力,很多教师抱怨,打他不行,说他不听,没办法,德育的实效性已成为所有学校和教育工作者的研究课题。如何使德育工作产生巨大的教育力,切实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和良好品质,规范的行为习惯,这点上美国中小学校的德育工作给了我们很大启示,很值得我们研究,他们非常注重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而这种培养并非通过一些形式上的乃至轰轰烈烈的活动或者以教材的形式进行课程教育。爱国也好,责任也好,遵规守纪也好,美国注重做,说多说少不太重要。怎么做?自己学着社会、家长、老师和他人做,自己理解、体验着去做,通过潜移默化形成自然。可以说所有的教育,都落实而渗透在方方面面的生活中,使德育教育成为学生的一种需求,让每一个公民都成为一种教育力量,这样就极大显现出了德育工作的教育力。如:如举办野餐活动,周边的村民可以成为教育学生爱护环境、就地取材完成聚餐的“临时教师”;母子同台观看电影,看完马上发表讲话,成为名副其实的“课外辅导员”;各种咨询热线、爱心信箱、爱心网站等心理辅导通道,也就让各行业的专业人士自然而然地变成了“育人者”。这样,德育工作就能充分发挥其功能,尽快达到教育目的。这和我们现在的“全员育人工程”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在实际实践中还应积极借鉴美国养成教育的好理念、好做法,不断优化机制,努力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和参与学校德育工作的积极性,挖掘德育资源,营造德育氛围,充分发挥每一个公民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德育工作变得生动具体。
三是要确立“学生才是教育主人”的角色定位,构建师生的新型关系,打造自主发展的成长平台。美国人认为“教育即生长”,即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学生去吸收,而是使学生本能生长。在这种教育思想指导下,学校教师的任务,首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探求知识过程中的指导者。教师要鼓励学生,让其个体充分自由发展。围绕这一思想,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实施学分制,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充分照顾了学生的兴趣及特长,既可鼓励学生冒尖,又可照顾有困难的学生。在管理上,学校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权与自由,强调学生的参与与实践,让学生自主发展个性品质,使学生潜能自然生长。这和我们学校现在倡导的“打造自主高效课堂”的出发点是一致的。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将进一步解放教师思想,明确服务意识,引导他们自觉地做学生的孺子牛,以自己真诚无私的奉献去赢得学生的无限信赖,却赢得家长的尊重和社会的信任;明确法律意识,做到依法治教,文明对待每一名学生;明确道德意识,时时注重为人师表,处处做到廉洁从教;明确发展意识,一切的教育教学活动均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己任;明确民主意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形成了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明确质量意识,将现代教育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中,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不断提升其敬业境界。
四是要构建“让每个环节都和谐”的人文环境,提升校园的温馨指数,搭建值得留恋的幸福摇篮。在美国,每一所学校就好像一个大家庭,校长、老师,还有学生,他们之间的关系非常的融洽,他们之间谈话的时候,就像是父母对孩子,朋友与朋友,甚至是祖辈般的疼爱。丝毫看不到他们之间有什么级别,界限,辈分,身份的森然隔阂。合作,和谐,和睦,和平,尊重,关爱,民主,平等,这样的人文意识,融合于学校教育的一切之中。这样的人文环境也是我们学校教育所必需的,虽然我们一直坚持深化校园文化建设,但与当前教育的自身要求还是存在不小的差距,我们要在借鉴中不断完善,学习中不断优化。
比如学习以情感人,用真心换取感动。作为一位学校领导,在做一件事情时,要真心真意去做,真真正正地为学校的发展着想,为教师的发展着想,为学生的成才着想,为全体师生谋利益;作为老师,要真正正为学生的成才着想,关心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学生。这样,学校领导、全体师生关系融洽,教师真正感受到领导的关怀,学生体会到老师的关爱,老师们没有理由不好好地去工作,学生们没有理由不好好地去学习,为校争光。这样,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这样的做法才会使学校的一切都变得美好起来,让师生留恋学校,关心学校,热心为学校的发展作贡献。
学习和借鉴美国基础教育的经验,我认为要坚持三种精神:一是敢于改革的精神。任何国家、地区或者学校的发展史都是一部教育改革的历史,我们学习借鉴的过程就是我们学校一次主动改革的过程,需要拿出改革的勇气、胆识、决心和信心,但也要适时适势进行借鉴和学习,不可盲目崇拜,更不可急于求成。
二是求实创新的精神。我所看到的美国东部学校,无论是办学理念、管理模式、学生管理还是课堂教学模式,都是经过自身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极探索形成的一种特色,要实现有效学习,就不应该照搬照抄,必须因地制宜,结合我们国家的政策、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持之以恒,大胆探索,办出符合我们自身发展实际的特色学校。
三是勇于研究的精神。美国的基础教育经验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实践体系,是从执着的信念和实践经验中走出来的。我们在学习和借鉴中,不能只看表面,只学皮毛,需要深入研究,才能学到其最本质、最深层的东西。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jhy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