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苏轼诗词《和董传留别》原文译文赏析》,欢迎阅读!
苏轼诗词《和董传留别》原文译文赏析
《和董传留别》 宋代: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译文】
生活当中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荣夺人。 不喜爱陪伴着老儒一块清谈过“烹瓠叶”那样的苦日子,打算随从举子们参与科举考试。
口袋里没有钱不置办那“看花”的马,但会看取令人眼花缭乱的“择婿车”。
考试得中仍旧可以向世俗的人们夸耀,诏书上如鸦的黑字新写着俺的名字。 【赏析】
苏轼的这首《和董传留别》可能不为一般读者所熟知,而其中的“腹
有诗书气自华”一句却广为传诵,缘由就在于它经典地阐述了读书与人的修养的关系。中国的读书人一直把读书视为积存学问、增长学问的有效途径。读书的作用不仅在于占有学问,还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地。尤其是常读书,日积月累就会使人脱离低级趣味,养成高雅、脱俗的气质。清代学者梁章钜说:“人无书气,即为粗俗气,市井气,而不行列于士大夫之林。”事实证明,读书与不读书,读书多与读书少的人,所表现出的内在气质与素养是绝不一样的。“腹有诗书”指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气”可以理解为“气质”或“精神风貌”。全句的重心在“自”上面,它强调了华美的气质是饱读诗书的必定结果。
就苏轼送别的这位朋友董传而言,“气”不应简洁地指读书所带给人的儒雅之气,更指古代读书人所推崇的在面对人生的失意和困惑时的乐观豁达的态度。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能“不改其乐”。王勃在人生落魄时高唱“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董传身处贫困,却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追求着自己的人生目标,这可以从“囊空不办寻春马”一句看出。明显,苏轼对董传的人生态度还是特别观赏的。在临别时送给朋友这一句,既是赞美,也是劝慰。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说明了读书与高雅气质的必定联系,凝练概括,深得读者宠爱。今日人们引用它来说明读书求知可以培育人高尚的品行和高雅的气质。也用来赞美别人学问渊博、气度非凡。 扩展阅读:人物轶事之对联退敌
北宋时期,宋人屡遭辽邦侵害。居心求和的朝廷却引来一辽邦使者,出上联要宋人答对:三光日月星。如对出下联则撤兵议和。此联看似简洁,实不易对。
出句的数字恰与后面的事物相符,而对句所选数字对应事物都会多于三或少于三。恰逢回京述职的苏轼,大笔一挥,奇妙对上下联:四诗风雅颂。
该对联妙在“四诗”只有“风雅颂”三个名称,由于《诗经》中有“大雅”、“小雅”,合称为“雅”。
加之“国风”、“颂诗”共四局部,故《诗经》亦称“四诗”。对句妙语天成,辽使佩服至极。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jf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