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周易国学节选:天人合一八则》,欢迎阅读!

周易国学节选:天人合一八则
中国最广大的哲学智慧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 一、 自明,人对自我内在思维的体察是天人合一的神性所居,心性不离本体。 彖曰:“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 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中庸曰:“在明明德[乾源1] 。”
禅学强调“不立文字”,明以心解,无赖外物。 易说;“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所谓神者变化合一者。心明就是天理,思想完善的人对应了天道。
所谓一者,以一而明,是玄机的统一。以系统的、意象的归一作为思索的总趋势。其根本是对人的统构的直觉的确认。 西方哲学起初相信逻辑,却不相信“玄学”。同构的认知是玄机的统一。佛宗讲“转识成智”,所谓庄子云“斧去鼻灰”,易曰:“公弋取彼在穴”是也。中国的诗歌反映了意象的、玄机的统一。
自明依赖于文化自身的存在。中国文化的描述挖掘和强化了人的生命的直觉感受,并成为了人存在之前提。 内求统一是天人统一的哲学来源。“内学”者的最大成果就是自我的成长。输入者是旧我,输出者为新我。“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代的人修道而为、体仁而明。内求统一不仅是中国文化统一的前提,而且中华智慧统一性的由来。
心明是以人的主体的自由的判断力为基础的。人统构的直觉是系统思考的最大范畴。黑格尔热烈地赞成康德的哥白尼革命,即人这个主体为世界立法,以使知识和道德可能《逻辑学》绪论讲:“理性批判的最深刻、最正确的发现之一就是认识到构成概念的本质的统一就是统觉的原始的、综合的统一。”不过在具体的应用中,康德仍然是不相信“智的直觉(intellectual intuition)”,他认为智的直觉只能被划归到上帝,属于(divind mind),神心才有智的直觉,人心并不能有。
梁启超在《劝学》中的文字,“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乎吾心”,“心明就是天理”。自明的统一性是可以发展的。以发展自我的直觉和思维为最终的归宿对象。
二、 所谓一者,以天地参人事,以人心参天机。易与天地准,天地宇宙的规律和人生的过程有统一的描述。人、天、自然、物质具备同一理式。天人合一是中国思维的最大承载。
自然和心灵的共同起源,遵循共同的混沌变应的程序。人的思维的内机变化和万物演变的外机变化,其变化的过程是完全相同的。人类思维之动态与万物衍生发展之动态,互为呼应、互为表里。当知悉这一演变发展的过程,世界之至理天则离人也就不远了。这也是《周易》独一无二想要阐发的核心思想之一。《黄帝阴符经》言:“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这句话说,天的性格、规律等等等同于人。而关键就在人心,人的思维变化的所在就是“机”。如果知道了天地运转的规律人的思维规律也可知。反向而言,如果知道了人的思维变化规律,即“心机”,则万物变化的规律也可知。中国思维动态演变的规律同构于物质生灭的普遍规律。简在其中。这就是“资始”之意。由内机向外机同化的理解和应用。老子言“众妙之门,玄之又玄”。混沌世界的变化的原则,分形结构在放大100万倍以后还有相似的结构。心机的变化就是混沌思维过程。
中国哲学把人的思维、情感和宇宙规律等同性的认知。中国哲学把人生的最高价值形态与天地相比,以天地作为参照。人有资格选择最优的精神存在。这种状态与天地环境和他人和谐,其内心又是和美和丰富的。
新的天人合一观是对现代科学秩序地模仿。把现代物理发展的最后的几个阶段的主体思想,混沌、量子力学、相对论等作为感应和思维的标尺。用现代数学的模糊数学、连续性中的不动点、歌德尔不完全定理等说明思维的复杂多变性。斜坡上的小球是本书原始版本《企业的变革》的统一认知的核心。
网络、电磁、计算技术,使人群和天地更融为一体,人处于天地之间的磁波感应之中。以今日的网络、电视、通讯(手机)实时异地的传播,人的精神意识、文化感受更融为一体。故有同一的文化的倾向。
西方哲学不做同一性的哲学描述。西方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在哲学上最大的贡献是形质论。他认为实体非个物,并非普遍性,乃是含藏普遍性的个物。换句话说,实体在个物生成变化之中实现自己,发展自己。他把个物的生成变化名为“运动”。而运动成立有四种原因:一、质料因;二、形式因;三、动力因;四、目的因。但二、三、四因可以归纳为形式因。宇宙运行由于物质和形式,即所谓形质。亚里士多德认为世间没有无形式的物质,亦没有无物质的形式,二者互为联系。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物质(质料)包括三个方面:1、 可以感觉没有灵性的自然间的物质。2、 可以感觉又灵性的人。3、 不可感觉有神性的神。亚里士多德把三者的运动是区别对待的。
佛说没有分别心。
三、仁是天人合一的思想的来源,天人合一是人善念的来源,或者说性善推动着天人合一的哲学观。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文王说:元是一切好的开端,并引发好的变化。元是仁。
儒学所说:“仁”,在甲骨文的含义是高等级的人。十力先生把仁看作了乾“大生”之德的来源。仁是天地之生息本体的来源,人之生命本体感受之仰赖。性善是文明发展的本质,《周易》是人赖以体觉生命,顺应万物的根本所在。人生命之初的一霎那已有善念,如同宇宙在洪荒之初,就有推涌万物,缔造无尽生命的般若。“人之初,性本善”。人若无仁无性善的追求,人就不会象善于天,就不会有无穷无尽的创造。人的灵性自灭,宇宙和自身将不能体用,就成为了彻底的空无。如果人没有仁的精神,都很难对得上“人”这个称号,称的上是人。仁是生命自觉。体“仁”则尽性,尽心则知性。仁是中国式管理的核心。
仁是中国心体哲学的发端,中国心体的哲学在至少二千五百年就已经确立,西方至今仍缺乏心体所需的文化构成,西方哲学比中国哲学落后了千年以上。中国文化的复兴是“仁主体”的复兴。仁是生命全体的意义感受,“心之全德”。孔子只讲仁,孟子则讲仁义,义是仁心的维护。
仁是君子的精神。六十四卦详解之中充满了君子式的归宿性。世界任凭有多么混沌无序,最终还有永恒不变的方向,那便是圣人君子的人性。“君子之追求”是文化整体之追求。“君子”是永不饱和的命题。只要永存理想境界的追求之心,君子的概念已经成立。钱锺书先生说《周易》是生活书,而《诗经》是理想书。从发展更高尚、更纯粹的自我来说,《周易》同时也是理想书。《周易》创造绝品人生,而《诗经》更多是等待绝品。
四、中国天人合一观是把对象体以活的生命体的方式对待和建构的。并以此而构成了共有的对话模式。
西方哲学的统一性是少数天才的建立的对话式的范式。而中国哲学(特别是周易)是一个共有的对话模式。 以一而论者:谓仁、义、礼、智、信、气、自然、心明、性、情、机、势、孚念、真、美等。 张横渠特别强调“气”。中国哲学中最玄虚的说法便是“气”。米利都学派也有气的说法,阿拉克西美提出了“气”的概念,希望通过气来解释一切。不过纯属是一个唯物质的概念。在中国气亦物质、亦理、亦变化、亦变化之前的变化、变化之后的变化,是最不定的概念。“气”成为宋儒学统一中国哲学的主要方式。
因为涵容万有,知识的系统亦成生命之系统。具有生命系统特性的知识体系就是智慧。生命唯神主一,因而易书有统一的特性。由易出发则能重建我中华天人合一的哲学观。朱熹所说的水月意象。天上有一轮月,水中有万万千千月,这就是统一与分殊的关系。周敦颐、朱熹所谓太极也。
中国文字经常用的词不会超过3000多个,就需要承载英语几万个词汇所描述现象,说中国的语言,从本质上具备了一种“聚合”态势。”中国的语言有结构,中国语言的结构性强调的不是主谓宾的句法结构。强调的是语言含义的浓缩性和概括性。浓缩性和概括性的含义未必一定要用新词来替代,而是通过认知的不同级别,赋予到原有的词的含义中去。为此而整理规范出新的语言构成方式。正是语言所具备的这一特性,可以最大限度地简化人的思维,使人在考虑问题时,直接采取最核心的思维要素参与思考。这样一个整体的规范体系才是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的“气”“太极”“德”“仁”“道”“和”“良心”等都如此变化而来。学者自知,外人难知。[微软用户2] 这就是中国语言文字的学问之机。中国语言的结构性带有明显的求简、求易的特征。他国的语言学人士自“可以攻玉”。我国的学者也需要复返此路径,方好领会国学的门径,总揽思辨之端。
五、所谓一者,以乾坤两卦囊括世间万有的变化。尤以乾卦统帅六十四卦。乾卦代表了六十四卦每一卦玄机统一的约束,具有普遍的意义。就是坤卦也是他所规范的规律性所限定。乾卦和坤卦之间的配合关系,又构成一个新主体。《系辞》言:“乾坤其易之蕴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王夫之、熊十力故因此为总端作《乾坤衍》。六爻变动的循环是小周天,六十四卦整体组成了大周天。虽小大不同,然而却采用了相似的逻辑归元,这就是《周易》总体上的“分形”特征。
六、天人合一的哲学被天命观所统御。即冥冥中的自然之变和人世变迁冥冥联系。儒者以天为客,以心为主,待天以客诚敬之礼,侍神如神在,则心明自出,物我一主;墨家固有科学的精神,实乃宗教的流派,以天为神,薄祭敬神。虽然不似西方的基督教的神旨主义,神体为一可证。老庄之学尊大、尚虚,体用无为,以万物、自然自身的演动变化为天,颇似今日物理科学所说的混沌变应的过程,故物随分殊,然而复杂演变的秩序绝类,反秩序得其有序。此同一之理。古印度的佛学不同于中华嬗变后的佛学。印度的佛学万物皆有轮回,其同一。被中华文化解释的佛学,则与大易相似,皆容并蓄,以心为体。诸宗同一的路径莫不并蓄,又共成为一。
天人合一的哲学观表现在做学问上,就是周纳机变的学问观。“博采之,明辨之,审思之”也。
七、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观是共建体用的。体用共建是演进思维发展的结果。共建的体用可以最大化生命的感知和境界。西方则不然,西方人希望通过少数的理性对世界给与解释。这种解释落实到个体和时间、空间的位置上时,不然是不完备的。通过的生命过程的感受性,大于任何的逻辑选择。大多的生命感受都是生命整体的整体中体察出来的。体用自身的扩展变化了。《易传》成为了多元文化的承载体。
八、天人合一的关键在于实现天人相感。天人相感是诗性情感的来源,所谓比兴之源。“天人合一”最核心的是天人相感。
“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万物之能够生长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感应。天下之所以和平快乐是因为圣人觉察到人心的规律。道家的感应是采集天地精华,养生延寿。佛教的感应是菩提心,普度众生。感应之中蕴含科学规律,等待着人们探索发现。天人相感是推动我们行为的基本法则。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jfR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