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春江花月夜》被某些人赞为「孤篇压全唐」,这个评价是否过誉?》,欢迎阅读!
《春江花月夜》被某些人赞为「孤篇压全唐」,这个评价是否
过誉?
那先分角度看一下。
从语言上讲,当然不可能“压倒全唐”,这一点非常容易理解,这里不多赘述。
从内容上讲呢?我们不妨把视角调高一点。
唐朝是中国古代史的一朵奇葩,所谓“大唐”,“大”指的不仅仅是疆域,更是包容性,越包容越多彩。所以唐代常常与农业伦理保持一定距离,这个距离不大,但迸发出了五千年唯一的距离美,这个美是时代性的。文学作品多多少少会受时代影响,而张若虚生活在这个时代,写的内容自然与前人后人有所不同。
张若虚与前人后人最大的不同在于,他的《春江花月夜》代表诗人首次与站在星辰大海之中,与宇宙对话。这一对话是相对平等的,与祭祀非常不同。那陶渊明寄情山水,是不是和宇宙对话呢?陶渊明只是与自然对话,他在田园中自得其乐,当然找不到那遥远的宇宙。
《春江花月夜》中最富哲理性的句子“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完美的诠释了唐人与宇宙的直接对话。“江畔何人初见月”看似是问句,其实作者在向天地宇宙提出这问题的一刹那,就知道了答案。
这里的“见月”可不是看见月亮,不然就理解得太浅了,把作者想象地太无聊了。一个渺小的生命,站立在孤月洒下的银辉中,面对滟滟的江水,仰头而叹。张若虚感受到了平常不曾有过的体验。“谁是第一个与宇宙对话的人呢?”他面对着无纤尘的天空,一时顿悟,“原来是我!”但这种顿悟带来的情感不强烈,因为他是第一个与宇宙对话的人,心中有无言的敬畏。
这其实是宇宙意识,是唐代大部分诗人都具有的意识。张若虚是第一个拥有的,最起码是可考证的第一。那后面几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都是在与宇宙对话,或是与宇宙对话后的自言自语。这是宇宙意识的体现。
我们可以看,唐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张若虚没有李白的浪漫,没有杜甫的沉郁,没有李商隐的幻灭,但他的宇宙意识,为后面的一切奠定了基础。这就不难解释有人认为《春江花月夜》
我个人认为,高楼的地基并不是高楼,奠定基础并不是压倒全唐。如若此,唐代或许给不了现代人那么多触及灵魂的感动。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jeN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