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程第十二章

2023-02-10 09:37: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传播学教程第十二章》,欢迎阅读!
传播学,教程,十二
第一节 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1、简述“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和特点。

答:议程设置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断。

特点:1)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的阶段。2)议程设置功能考察的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3)议程设置功能暗示了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2、议程设置的“0/1”效果、“0/1/2”和“0/1/2/n“效果分别指的是什么?

答:“0/1”效果指的是大众传媒报道或不报道某个“议题”,会影响到公众对少数议题的感知。 “0/1/2”效果指的是媒介对少数议题的突出强调,会引起公众对这些议题的突出重视。

“0/1/2/、、/n”效果指的是传媒对一系列议题按照一定的优先次序所给予的不同程度的报道,会影响公众对这些议题的重要性顺序所做的判断。

3、联系实际,谈谈不同媒介的议程设置具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答:报纸的议程设置对较长时期议题的“重要性顺序排列”影响较大,电视的“热点化效果”比较突出;报纸的新闻报道形成议题的基本构架,而电视新闻报道则挑选议程中若干最重要的议题加以突出强调;电视的主要影响是提供谈话议题,而报纸则可以进一步对个人议题产生较深刻的影响。 4、谈谈受众的属性对媒介议程设置效果的影响?

答:1)受众对各种议题的经验程度; 经验越间接,受媒体影响程度越大 2)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触量;接触量越大,受媒介影响越大 3)人际传播的频度;对媒体的议程设置有强化和抑制的作用

4)人口统计学上的属性等等。议程设置对文化水平高,政治关注度高的人群影响较小。 5、试分析媒介议程效果设置过程背后的力学关系?

答:在资本主义社会,居支配地位的信息源是政府机构和垄断大企业,他们进行信息操作的手段通常有两种,一是定期举办新闻发布会公开发表见解,二是以“私下放风”的方式进行舆论引导。资本主义的媒介议程设置过程,从本质上讲是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经济社会势力对舆论进行操作和控制的过程。

第二节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一个背景、三个构成命题、两个特点(舆论观与效果观)、两个不足、两个重要意义 背景 “当我们把舆论视为社会控制机制的时候,必须把它作为一种对个人和群体具有强大约束力的“力量”来探讨它的形成过程、社会作用和客观规律。” 德国女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于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提出《沉默的螺旋——我们的社会皮肤》 两个特点:舆论观和效果观。“沉默的螺旋是一种考察大众传播和社会舆论的关系的理论。”

其舆论观就是两个内容:第一点,沉默的螺旋理论中,舆论与其说是“公共意见”或“公众意见”到不如说是“公开的意见”。第二点,“舆论是我们的社会皮肤”这个观点是 个人感知社会“意见气候”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环境适应行为的“皮肤”;它又在维持社会整合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就象作为“容器”的饿皮肤一样,防止由于意见过度分裂而引起社会解体。 其效果观:创造社会现实的巨大力量。

不足:理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和“意见环境”内容的局限性;“多数意见”的压力以及对它的抵制力,依问题的类型和性质应有程度上的不同。“多数意见”社会压力的强弱受到社会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

“沉默的螺旋”假说两个重要意义:


它把对舆论的形成的过程的考察从现象论的描述引向了社会心理分析的领域。

它强调了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正确的指出了这种影响来自于大众和传播营造“意见环境“的巨大功能。

网络空间中社会孤立的动机并没有消失;网络群体对个人的压力方式有所变化,强度有所减弱;从众心理动因依旧存在,从众现象依然普遍;尽管表现形式有所变化,但“沉默的螺旋“并没有从网际消失。 1、试分析“沉默的螺旋”理论的三个基本命题。 答:第一,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

第二,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 第三,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2、如何理解“舆论是我们的社会皮肤”这个观点? 答:这个观点是 个人感知社会“意见气候”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环境适应行为的“皮肤”;它又在维持社会整合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就象作为“容器”的皮肤一样,防止由于意见过度分裂而引起社会解体。

3、结合“沉默的螺旋”理论,试论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社会心理和舆论三者的关系。

答:大众传播与舆论的关系问题,是政治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研究的一个历史悠久的课题。传统的政治和舆论学认为,舆论是一种“社会合意”。由于传统的政治学和舆论学主要从政治民主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作为”民意“的舆论自然是 具有高度的正当性和合理性的。 4、试举几种关于舆论概念的基本观点。

答:第一种,是政治哲学的观点,是“共同体”的最高意志,是民主政治的基础

第二种,是社会学的“有机体”概念,即认为舆论不是个人的意见的简单集合,而是社会互动的有机整体。

第三种,是行为科学的观点,它或多或少的把舆论看作是简单的相加,其中的多数意见便被看作舆论。

第三节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

1.简述”培养“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给社会有一种”共识“,也就是客观存在的事物,重要的事物以及社会的各种事物、各种部分及其相互关系要有大体一致或接近的认识。 2.大众传播在形成“社会共识”方面起什么样的作用?电视媒介在形成“共识”方面具有什么样的独特优势?

答:“共识”是社会传播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传统社会,这一功能是由教育宗教来承担的,而在现代媒社会则成了大众传播的一项主要任务。大众传播通过象征事物的选择、加工、记录和传达活动,向人们提供关于外部世界及其变化的信息,用以作为社会成员认识、判断和行动的基础。教育宗教的传播是在有限的规模和范围内进行的,而大众传播则把同一内容的信息传达到社会的任何阶层和任何角落。 优势:1.电视拥有最多的受众,每天的接触时间最长;2.不需要接触印刷媒介所必须的识字能力;3.电视把视听觉手段结合在一起,拥有强烈的目击感、现场感和冲击力; 3.什么是“象征性现实”?

答;李普曼认为,在大众传播极为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的行为与三种意义上的“现实”发生着密切的联系:一是实际存在着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二是传播媒介经过有选择地加工后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即拟态环境),三是存在于人们意识中的“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即“主观现实”。人们的“主观现实”是在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而这种认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经过媒体搭建的“象征性现实”的中介。经过这种中介后形成的“主观现实”,已经不可能是对客观现实“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产生了一定的偏移,成为了一种“拟态”的现实。 4“主流化效果”指的是什么?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je8K.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