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导论论文

2023-02-24 22:39:2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教育学导论论文》,欢迎阅读!
导论,教育学,论文
男性的女性化现象

一般认为男性的女性化现象分为两种:伪娘与娘炮,伪娘与娘炮都是新兴词汇。 伪娘是指正常男性角色通过变装之后,有女性一样的美色。伪娘拥有接近于或言等同于女性的美丽相貌、身材,同时拥有男女两性魅力,在男性眼中拥有女性魅力的,通常他们在变装后带有极强的萌属性,有的可能更胜过一般女性角色。

娘炮属形容词,同炮娘,意思是指男生性格、动作、行为、心理、表情女性化,娘炮一般用于形容男生娘娘腔,太做作跟女人似的。 伪娘虽然是来自于日本动漫界的名词,但是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魏晋时期,士人涂脂抹粉、注重修饰,出现了大批“伪娘”。男人就必须长得像美女少妇才会被人称赞,柔婉的女性美才是美男的标准。

中国的主流文化总的来说是提倡男性阳刚。在主流语境中,男性的“不阳刚”常常被归结为成长的“烦恼”,“不阳刚”很容易被视为一种病态,并被人群边缘化。伪娘现象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内遇到的一个社会学问题,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 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是社会的初级群体,也是个体社会化的主要场所,童年期是人的一生中社会化的关键时期,而在童年期家庭担负着主要的社会化责任;因此,家庭环境的影响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它是社会环境结构中独特的社会化场所,然而现实中,许多家长往往忙于生计、应酬,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也有一些家长虽然也跟孩子在一起,却不懂得如何教育子,且教育孩子的方式简单粗暴此外,更有许多家庭的孩子由其祖(父)母代养或者生活在缺损家庭中,由于情感生活的特殊性,使得这些孩子在无意中形成了他们并不向往的性别角色,表现出胆怯,懦弱,缺乏阳刚之气 社会学家科尔伯格认为,性别认同是认知发展的结果,他把儿童性别角色的确认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基本的性别认同阶段:性别确认的稳定阶段,性别确认的坚定阶段。从儿童能正确确认自己的性别开始,儿童的家庭教育就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将影响儿童的一生,因此,家庭教育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 2. 学校教育的缺位

社会化最根本的途径是教育教育最根本的功能则是促进儿童社会化,社会学习理论于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基本观点认为:性别角色是后天学习获得的,是经验积累的结果,学校应该充分发挥使儿童社会化的功能,尽快完成儿童的学校社会化,然而当今社会有相当一部分家长迫于生计,工作等等的压力,不得不将儿童的教育寄希望于学校,可现在的现行教育体制对儿童的成长十分不利,在学前教育阶段,幼儿园里几乎是清一色的女性教师,这对男孩的性别塑造影响之大,因为在性别角色形成过程包含大量的观察模仿,就现行的教育体制,男孩在学校的社会化过程中观察模仿的对象只能是女性教师,这就对男孩性格养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 社会环境的影响

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湖南卫视快乐男声中的刘著,中央电视台三套节目星光大道脱颖而出的李玉刚,不啻为伪娘现象在现实中的升华。此后,各种选秀节目频频爆出男孩女性化打扮,以及台湾歌手萧敬腾在近日开办的一场演唱会中更将伪娘体现的淋漓尽致,这些人物的行为引发广大青少年的模仿,对社会影响之大。可见社会环境这个大染缸对于儿童在性别角色养成塑造性别认知发展方面具有不可小觑的影响。[1]

那男性的女性化现象指的忧虑么?有专家认为双性化是世界发展的潮流。传统社会一贯强调两性不同的特质,男强女弱、男主外女主内,所以从小就培养男孩的男子气,给他们玩冲锋


枪、坦克,要培养女孩的柔美气质,给她们玩洋娃娃、过家家游戏。然而,国外教育学界已意识到,这是一种片面的性别教育学科学的最新成果证明,两性间遗传学上的生理差异虽存在但很细微,而且各种器官的可塑性较大。一个人的气质并没有 “先天就怎样”的说法。男女不同的特质,更多的是社会期待、灌输,家长训练和个人模仿的结果。 从这个角度说,只要有健康阳光的人生观,言行处世积极向上,有爱心,即使是女性化的男孩也没什么可指责的。形象装扮上的审美偏好,是个人的自由选择,也是社会文化多元化的体现。再说,所谓的“伪娘”具有稀有性,而且要承受巨大的社会压力,大多数男孩不会去尝试,家长们没必要过于担忧,学者们也没有必要去封杀。[2]

我觉得这位专家过于乐观,诚然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并不否认男人追求美的权利,但是那是有一个限度的,。娘炮和伪娘都是男性追求美过度的表现,就是一种病态,一种不值得提倡的价值观。相由心生,男性过分的追求美反映的就是一种阴柔的心态。社会是需要男性阳刚那一面的,男人要阳刚不只是传统这样认为,男人与女人在生理结构的差别,就决定了总体上在性格气质方面就就应该会有差别,矛盾具有特殊性在某些时候男女就应该差别对待,而不应一味强调平等。

试想放任这种社会娘炮风不管,这对涉世不深的小孩儿会造成多么大的影响,长大之后男人像女人,女人喜欢女人一样的男人,那男女还有什么区别,这是在抹杀生物的多样性,要是一个民族的都崇尚女性化,过分追求柔美,社会的阴阳调和的任务如何完成,那在国家的危机时刻由谁来保家卫国。

那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应如何应对呢? 1. 社会方面

都说了不否认男性追求美的权利,那就不能剥夺,所以在引导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媒体应该参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做法,可以大力提倡公众所认同的价值观,对于男性过度追求女性化的现象,行为采取选择性性忽视,引导公众形成健康的社会价值观。 2. 学校方面

学校在制定教育方针,培养目标的时候应尽量安排男孩性别塑造的课程,讲座或者联谊活动。 3. 家庭方面

父母应更多的关心孩子,尤其是父亲应对男孩子的性别意识形成施以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海晓龙,高鸽. “伪娘”现象的社会学解读[J]. 黑河学刊,2011,05:142-143. [2]本报记者 龚丹韵. “伪娘”现象,值得社会焦虑吗[N]. 解放日报,2010-05-25011.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jVG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