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生

2022-12-01 19:06: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华生》,欢迎阅读!
华生
约翰·布鲁德斯·华生(John Broadus Watson1878- 1958 ),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建人,他的行为主义又被称作“S- R”心理学,即刺激—反应心理学。在华生看来,心理学应该成为“一门纯粹客观的自然科学。华生是一位彻彻底底的行为主义者,他的理论在本科阶段我们就学习了解了比较多,以在此,我仅对华生的理论当中我们接触不多的进行讨论。

一、实验:

华生通过观察法,提出了人的三种原始情绪,也就是先天具有的——怕、怒、爱。

1.怕。华生认为,婴儿怕两件事:一是大声,婴儿静静地躺在地毯上,如果用铁锤在他头部附件敲击钢条,立刻引起他的惊跳,即时筋肉猛缩,继之以器。其它的高声,如器皿落下,窗帘飞起,屏风跃落等等,都会引起同样的反应。二是失持。婴儿身体突然失去平衡,推动依托,身体下面的毯子突然猛抖,引起猛烈振动,婴儿也会大哭,呼吸急促,双手乱抓,即使口有安慰器(奶嘴),也不例外。

2.怒。限制活动会使婴儿激怒。当实验者双手温和地、坚定地按住婴儿的头部,不准活动,婴儿会发怒。他把身体挺直,哭叫,挥手蹬脚。

3.爱。抚摸婴儿的皮肤,抱他,会使婴儿产生爱的情绪。特别是抚摸皮肤的敏感区域,如唇、耳、劲背、乳头、性器官等,婴儿都会发生安静的反应,表示爱。

华生所指出的三种原始情绪反应理论受到批评,不少心理学家作了类似的实验性观察,都没有能验证华生的结论。人们认为,那是实验都强加于婴儿的。多数心理学家认为,原始的情绪反应是笼统的,还没有化为若干种,有些人认为,新生儿的原始情绪甚至难分为愉快和不愉快,所谓愉快,仅是“不是不愉快”的表现而已。

二、理论 1S--R原理

华生根据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原理,发展了一个公式:s ( 刺激) ~ R ( 反应 ).即已知刺激就能预言反应;已知反应也能推断先行的刺激.他通过条件反射的方法对婴儿的行为进行了“塑造”,特别是在儿童情绪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儿童对许多事物产生怕、怒、爱等情绪,大多是后天习得的。华生认为,学习是一种无意识的过程,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是被动地接受刺激,他的行为反应是可以预测和可以控制的. S ~R 习中,学习者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同时直接接受反馈 (强化),即通过学习者的直接反应给予直接强化而完成学习,在这种学习,学习者输入的信息仅仅是刺激 (s),SR的结合,是以学习者自身为媒介完成的。

2、环境的作用

他认为儿童的行为发展完全取决于环境和教育。由于S~R,从刺激到反应是直接的,无中间环节,因此,童在学习行为或行为获得过程中完全是被动的,相当于一架只会接受刺激和作出反应的机器。他有一段闻名于世的论断:“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教育他们,那么,不论 他的夭资、爱 好、脾气 以及他祖先的才能和种族如何,我可以保证把他们中的任何一个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 生、律师、艺术家、商人甚至 乞丐和强盗”,这是典型的教育万能论的观点.在这里,他过分地强调了儿童的行为、人格、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和教育机械地决定的,一方面他否定了学习者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另一方面却又夸大了教育的作用,使儿童被动地接受教育,学习者被环境刺激所左右。华生从 S~R 公式出,认为通过经典条件反射方法,可以让儿童学习任何行为.他完全否认遗传或本能的作用。也高估了儿童的能力。

3、关于思维的理论

华生提出了动作流的概念,他把人一生的全部行为制成一个由简到繁的图表认为人的一生的行为是


川流不息的动作流,随年龄增长日趋复杂。一些非学习的动作在很短时期便消失,有些则保留时间较长。华生把这个动作流图表称为他的行为主义观点的表达,并认为行为主义正是通过这些动作流来理解人的行为。华生认为思维也是一种感觉运动的行为。他说,语言的习惯有两种,一种是外显的语言习惯,这就是言语;一种是内隐的语言习惯,这就是思维。两种习惯动作在本质是等值的,因此,言语是大声的思维,思维则是无声的谈话。在这里,他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内隐的语言习惯是由外显的语言习惯逐渐演变而来的。开始是儿童独自一人不断地对自己讲话,以后在大人与社会的要求下,变为小声的讲话,最后又变为只在嘴唇之内出现。 三、评价

华生认为人是机器。人格是我们习惯系统的最终产物,不同的人格特征是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了不同的习惯系统的缘故。人格的改变也就是用新的习惯系统代替旧的习惯系统的过程。他认为我们不应将人格看的过分神秘,应该把它还原成一个个的动作加以分析和研究研究人格就必须对一个人生活、学习工作、休闲中的一切活动长期观察,同时他也谈到人格研究最终还是要会到实验室中才能对一些无关变量进行控制。结合当时的学术背景,应当说,华生的理论对日后客观心理学的建立、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及应用的深化都是有着创造性功绩的。但他的理论也有矫枉过正之嫌,他的理论将人非人化,把人等同于机器,从环境刺激直接推到人的反应,并且刺激、反应完全是一对一的关系,完全忽视了人的主体性、个体性。妄图用他的理论预测及控制人的行为,而无视人的全面发展及个性的弘扬,这是华生理论受到攻击最多的地方。

理学界对华生的理论批判的成分较多,但是他的理论也有很多有益方面推动着心理学的发展。 首先,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具有很强的客观性,在研究方法上:承认观察法的重要作用,他把观察法分为两类。一类是无帮助的观察, 也就是通常所讲的自然的观察。另一类是借助仪器的观察。全体科学进步都与实验手段和设备的改进有关。这种观察实际上就是通常的实验法。他还采用口头报告法,华生认为,在正常人身上,有一种在动物身上不存在的,甚至在变态的人身上也不完善的能力,即观察自己身体内部所发生的变化并对这些变化进行口头报告的能力。而且,人对于各种情境的顺应更经常地用语言而不用其他运动来实现。有时,这甚至是唯一可观察到的反应。这也决定了对人的研究不仅可能,而且必须采用口头报告的方法。这种口头报告法所报告的只是自己机体内部的变化,而不是心理和意识的活动,因而并不是通常所谓的内省。他认为已有的测验方法的一个重大问题就在于它们大多数都是与语言行为有关的,这就使有语言缺陷的人不能运用这种方法。因此,他主张要设计和运用不一定需要语言的明显外部表现的行为测验。 华生认为,思维与言语是不可分割的,思维的本质就是言语活动。思维与言语的区别仅仅在于有无声音。言语是有声的思维,思维是无声的言语。由于言语活动包含一系列复杂的肌肉、内脏器官的活动,因此,华生认为思维不仅仅与言语不可分割,也与内脏组织不可分割。只不过言语通常占据优势的地位,协调着人的肌肉骨骼活动。这么一来,华生将思维也纳入了心理学的范畴。

其次,重视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通过合理、有序的早期训练促进儿童发展。人的一些行为确实是在后天环境中适当的刺激与适当的反应联结的结果。这也给学校教育一些启示。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身体力行的典范感化学生思想,所谓“为人师表”,教师的一些行为,不论好的或者不好的行为,都学生面前呈现,都有可能被习得。也就是说,外在环境影响的学校教育与内在学习自我教育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都是十分重要的,二者缺一不可。这就决定了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既要充分发挥教育管理工作者的引导作用,同时又充分调动大学生自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要充分发挥当代大学生的内在潜能,积极调动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他们的自律意识。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jPH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