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品读爱因斯坦的世界观》,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品读爱因斯坦的世界观
作者:贡晓丽
来源:《科学导报》2019年第04期
“叔本华说过:‘人虽然可以为所欲为,但却不能得偿所愿’。从青年时代起,这句话就让我深受启发。每当自己或他人经历种种磨难时,这句话总能给我带来慰藉,成为无穷无尽的宽容的源泉。”在爱因斯坦(1879~1955)广受传诵的《我的世界观》一文中,他这样写道。 而在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方在庆编译,中信出版集团2018年11月出版的《我的世界观》一书中,不仅收录了爱因斯坦的此篇文章,更是将这位大科学家在那个阴云密布的年代,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普通人,表达对科学、世界和人生的态度与见识的信件和文章,统统收录在册。这些“夫子自道”,朴素地展示出在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心中,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应该是怎样的。
通过阅读《我的世界观》,那位满脸皱纹的爱因斯坦形象似乎活了起来,不再作闭目沉思状,而是目光炯炯,直指人心。 1 “独行者”
如果我们只把爱因斯坦看成是天才和伟大的科学家,那最多只看到了爱因斯坦的一个侧面。“他还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人道主义者。”方在庆表示,“对于爱因斯坦,我们不应神化或是仅仅听信八卦传闻,只有通过他的著作,才能看到他对社会公正的终极关怀,他对人类创造性的关注以及他对自由的渴望。”“阅读爱因斯坦的著作,是了解爱因斯坦的最佳途径。”他说。
“从书中可以看出,他决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好学生,而是从小就是一个有自己执着的兴趣爱好的孩子。”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邓晓芒在《谁是爱因斯坦——读〈我的世界观〉》读后感中提到,“他(爱因斯坦)痴迷于数学的纯净和美,喜欢离群索居,沉思默想,享受孤独,显然,他这种安于孤独的性格正是他长期追求真理和科学发现的独创精神的外部体现。” 爱因斯坦自述:“我是一个真正的‘独行者’,从未全心全意地属于过我的国家、我的家乡、我的朋友,乃至我最亲近的家人。面对这些关系,我从未消除那种疏离感,以及对孤独的需求——这种感觉随着岁月的流逝与日俱增。”他后来为自己的这种孤独提供的正当理由是:“一个健康的社会与其内在的社会关系相关,也与个人的独立性相关”,西方文化的灿烂绽放“就是基于个人的解放和个人的相对孤寂”。
这里的“独行者”,德文原意为“一匹马拉的车”。在方在庆看来,“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它,可以用来形容作为研究者的爱因斯坦的孤独,也可以用来描述爱因斯坦不受羁绊的独立人格,以及他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的独特方式。”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爱因斯坦有一句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多注意的话:“我从未试图在任何场合取悦别人”,则更好地诠释了“独行者”的形象。这句话,也被当作爱因斯坦的标志性话语放在该书的封面。 2 留给世界的礼物
在研究、记录爱因斯坦的过程中,自己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方在庆只用一个词来概括——平和,即坚持自我,不为时势所动。
在那个各国都在积极扩军备战并陆续卷入战争的时代,爱因斯坦提出了他那著名的跨越国界和一切政治之上的和平主义主张。爱因斯坦认为,“在学校里,历史教育应该被用作解释文明进步的手段,而不是用来灌输帝国主义权力和军事成就的思想”(《教育与世界和平》)。他的政治信条是:“国家是为了人民设立的,而人民不是为了国家而存在的。”(《论1932年的裁军会议》)
邓晓芒评价爱因斯坦时表示:“爱因斯坦的宗教观给他带来了一种世界主义的视野,一种超越于民族、种族和国家界限之上的全人类的宏大视野,这是很多做科学研究的人,甚至很多著名的科学家都未能达到的。”
对于教育,爱因斯坦认为,“只教人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却成不了一个人格完整的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获得切身的感受”。(《培养独立思考的教育》)
读过马克思的《资本论》后,爱因斯坦谈起资本主义经济问题来也相当在行。
“从政治正确的立场来看,爱因斯坦所发表的议论并不是无懈可击的,他的严谨而充满创意的科学方法并不能保证他成为一个思想成熟的政治家。”邓晓芒表示,“但我们对此不必苛求。我们从这些议论中看到,爱因斯坦是一个真正的人,一个睿智、真诚、富于同情心并且具有全面的人文教养的有血有肉的人。”
“这是一份爱因斯坦留给世界的礼物。”邓晓芒说。 3 读者有自己的见解
本来关于爱因斯坦观点集结的中文翻译书目已不算少,就连《我的世界观》同名中文书籍就有商务印书馆(2018年6月)出版的译本。
方在庆之所以为“编译”,则是对原有版本进行了大幅度的增删,“我在编译过程中依据的蓝本是1953年德文版《我的世界观》、1950年版的《爱因斯坦晚年文集》以及1954年英文版《观念与见解》”。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我编译此书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尽可能消除因从英译本转译而造成的语义损失。”方在庆说。
据方在庆介绍,虽然爱因斯坦的几乎所有文章和信件都是用德文写成的,但自从他1933年到美国定居,最先发表的往往是由秘书或他人翻译过的英译本。在德文翻译成英文的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或误译,也就通过英文的传播造成了更大的影响,而这是必须要纠正的。 因为从事过《爱因斯坦全集》的研究和翻译工作,组织策划过大型爱因斯坦科普展览,方在庆十分清楚错译及出处不祥造成的意义损失。但想要纠正这些错误,谈何容易。就算是1953年德文版《我的世界观》蓝本,也存在一些无法克服的缺陷:
“原书的注释和解释太不均衡;有近20篇文章没有交代来源和出处;还有的注释本身就不准确;同一文章存在两个以上版本的,也没有任何说明;原书五部分之间没有有机的联系;这些文章也不能很好地概括爱因斯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方在庆说。
在此基础上,方在慶有意增加了多篇能反映爱因斯坦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文章,保留了被认为有可能有损爱因斯坦形象的文章,比如《对美国妇女的答复》《妇女与战争》,并且详尽地给出了文章的出处、发表时的背景、与其他版本的异同。
方在庆介绍,整本书编译的过程也得益于爱因斯坦研究专家罗伯特·舒尔曼,双方反复讨论内容的科学与准确性,“在这位‘爱因斯坦猎人’的帮助下,很多文章的版本出处问题,都迎刃而解”。
“包括以上文章在内的20多篇文章都是初次译为中文,一些文章袒露了爱因斯坦戏谑、爱讥讽的个性,与我们熟知的伟人形象不太相符,但它们更客观地勾勒出一个真实的爱因斯坦。”方在庆表示,“相信读者会有自己的判断。”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jAL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