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基于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诗歌教学 》,欢迎阅读!

基于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诗歌教学
作者:冼瑞沂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9年第12期
冼瑞沂
中国诗歌,有着悠久的历史,绵延数千年,成为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星。中华诗词,浩如烟海,数量之广叹为惊人。高一高二,我们讲授诗词,是从众多优秀的诗词中选取经典的或自己喜欢的来讲,这些诗词的内在联系有的是同一主题、有的是同一作家,不一而足,但往往缺乏纵向的传承分析;高三,我们讲授诗词,基本以练习为主,选取的诗歌大多是从诗词的大海中乱取一瓢,诗歌间的内在联系更多是同一考点,或是同一技巧。笔者认为,在高一高二的诗歌学习后,高三的诗歌专题复习前,有必要给学生教授诗歌发展史。讲授诗歌发展史,既能将高一高二的诗歌知识进行总结回顾,更能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诗歌的发展脉络,从而让诗歌的知识点找到有序的依附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中指出要“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讲授诗歌发展史,不是将枯燥的历史知识、诗歌文化常识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挖掘一首首鲜活的诗歌的内在传承点,让学生感受到中华语言渐臻成熟、完美的过程,让学生感受绵延数千年的诗歌发展史中那亘古不变的悲悯情怀,以及专属于中华民族所具有的特殊传情符号。而这些都在潜移默化中燃起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下面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来分析诗歌发展史的传承点以及这些传承点对于高考备考所具有的帮助。
一、在诗歌发展史中真正落实“知人论世”
远古歌谣是《诗经》以前的诗歌,很多诗歌反映了劳动生活的场景,如《弹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再如《蜡辞》: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这些远古歌谣给中华诗歌开创了反映现实的优良传统。从这些歌谣中,我们真实地了解先民的生活条件、共同心声。将这一传统发展光大的是《诗经》,其中的《静女》《氓》《关雎》等篇目反映了当时的婚姻爱情,《伐檀》《硕鼠》等则反映黑暗的社会,《采薇》《无衣》则反映了战争,《芣苢》则反映了先民的劳作场景。
延续这一传统的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除了反映《诗经》中婚姻、黑暗社会、战争、劳作外,还有一个富含时代特点的内容——反映离愁别恨,如《迢迢牵牛星》《饮马长城窟行》。究其原因,是因为“诗言志”“诗歌合为时而著”的传统,诗人反映着现实,现实体现在诗歌里。东汉末年是一个动荡的时期,失意的文人为谋求功名,背井离乡,因而大量出现离愁相思之情。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田园诗和山水诗,这些诗歌的出现与当时的时代特点密不可分。魏晋南北朝时期除社会动乱、仕途险恶外,还有一个特别的历史的背景——九品中正制。这一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j9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