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欢迎阅读!
1、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2、2、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3、学习准备: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心理发展: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5、关键期: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6、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识。 5、认知方式(风格):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7、特殊儿童(广义):广义的特殊儿童是指一切偏离常态的儿童,既包括智力超常和才能非凡的儿童,也包括各种身心障碍的儿童。
8、意义学习:所谓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9、效果律:效果律是桑代克提出的三大学习定律之一,是指在学习者对刺激情境做出特定的反应之后能够获得满意的结果时,则其联结就会增强;而得到烦恼的结果时,其联结就会削弱。
10、广义的学习: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1、强化:强化是一种操作,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强化物则是一些刺激物,它们的呈现或撤除能够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 12、正强化:呈现能提高反应概率的刺激的过程即正强化。
13、负强化:取消厌恶性刺激以提高反应概率的过程即负强化。
14、程序教学:斯金纳根据对学习过程的设想,把教材分解成许多小步子(项目),按一定顺序加以排列,通过教学机器或程序教材呈现,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和能力作出选择反应,然后给予正答案以便核对(及时反馈)。这种个别化教学策略称为程序教学。
15、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16、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的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17、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18、替代强化 :替代强化是指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 19、自我强化:自我强化是指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
20、学习迁移: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21、定势:心向与定势通常是指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22、知识:知识就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23、程序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24、前摄抑制:前摄抑制是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25、倒摄抑制:倒摄抑制是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26、过度学习:所谓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 27、技能:所谓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28、操作技能: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29、心智技能: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30、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31、元认知:所谓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即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控制。 32、创造性: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33、问题:问题是指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34、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35、功能固着:功能固着是指当一个人熟悉了某种物体的常用或典型的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所具有的其他潜在的功能。 36、态度: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37、问题行为:问题行为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38、两难故事法:两难故事法是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故事中包含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情境,让被试听完后对故事中的人物的行为进行评论,从而了解被试的道德发展水平。
39、课堂纪律;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 40、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
41、心理健康: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42、心理评估:心理评估是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43、暂时隔离法:当儿童有不良行为发生后,我们将他立即置于一个单调、乏味的地方,直到定时器响了以后方可离开。这种行为改变的方法称为暂时隔离法。 44、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
45、发现教学:发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指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有关概念或抽象原理的一种教学策略。
46、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的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47、个别化教学:个别化教学是指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
48、课堂气氛:课堂气氛: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 49、课堂管理:课堂管理就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j1n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