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当代设计素描教学中存在问题 》,欢迎阅读!

论当代设计素描教学中存在问题
作者:张静淼
来源:《美术界》 2012年第7期
TEXT / 张静淼
素描既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又是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素描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需要利用情感与艺术手法对物象进行创造,而不是简单的类似于照相般的临摹物象,这就需要人们在素描创作中运用独特的观察方法、想象能力、理性判断能力等对物象进行艺术构思与塑造。设计素描作为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由于其专业性与特殊性,故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创意思维的培养,具体讲应该把着眼点放在学生对物象抽象形态、具体形态、材质、表现、画面再造等方面的培养。
一、当代设计素描教学的缺陷
1、作为基础课程的设计素描与专业课程的脱节性
有些人认为:“搞设计的,会画画固然好,不会画画也是可以的。”于是考设计的学生对于基础课的疏忽和放纵也变得理所当然,加之后期专业课学习过程中有太多现成的可供参考的内容,经典的模式与范例被一用再用,使得学生本身的创新动力与能力下降,更多的是通过网络来完成教学作业与设计作品。
这种风气难免误导学生,使他们认为学设计不过是学习软件,软件熟悉了,再有一个资料完备丰富的资源库就能打败天下了。这种看法是绝对荒谬的,造成这种想法的原因除了学生急于求成的心理之外,也和老师授课的方式与内容有密切的关系。目前的设计素描教学还存在一种现象,那就是多数教师还只是简单地把静物摆好,让学生进行光影式结构练习,这本身就与学生自身专业所要求的独特性、创新性的原则相违背,必然会使不少学生认为此设计素描与今后的设计专业没有关系,也感觉对今后专业设计学习没有什么帮助,最终导致学生对基础课的学习兴致大减。而后续的专业学习也与前面所学的基础课没有承接性与延续性,加上教学过程中不同老师讲授不同课程,而课程之间的沟通又相对很少,因此就出现了作为基础课程的设计素描与专业课的脱节性。
2、创意培养的薄弱
设计是基于创新、创意建立起来的产业和专业。要求设计者能够准确把握和再现主题旨义,所以教师就必须依此在课程的进展中去引导学生。但目前的大部分素描基础教学还是坚持着由简入繁,以全面遮盖特色,重视所谓的基础,而忽视设计专业所需的创意性与创造性,最终导致学生所画的设计素描的确很好,但总是缺少灵性、想法与创意。况且,基础课并不是与专业课毫无关系,它之所以被设置在专业学习之前,就足以说明它的重要性,绝对不能单纯的孤立地看待或进行作为基础课程的设计素描,应该把它看作是设计专业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其创意性的培养与后期专业设计至关重要。
3、高考培训带来的负面效应
无论学生学何种专业,在进入大学学习后第一次面对的都是承前启后的素描课程学习。而目前大学的新生,尤其是一般院校新开专业的学生,大多是高考的集训生,高考美术学习中过度强调的目标性成为目前学生在大学专业学习中很大的障碍。学生在高考集训时很多直接进入主题,比如考什么画什么,过半的学生根本没有画过素描石膏的经验,甚至是写生,更不用说牢固的基础。他们普遍缺失了传统素描训练的环节和艺术修养的培养过程。高度的概念化也是
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虽然多半学生表面看起来可以很好进行头像绘制,但却仅是处于背写出来的状态,只会画一种光线、一种角度。面对这样的学生,设计素描该如何展开教学确实是个棘手的问题。
二、改革的措施与方向
1、提高教师对设计素描的认知与理解
教师对设计素描的认知和理解在教学活动中起到主导作用,决定着教学最终效果的优劣,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性的教师也必然能给教学带来创造性的改变。对于设计素描教学的教师来讲,首先必须是一位有一定创造性且对视觉有一定研究的教师,同时对于学生的创意能够很好引导,将学生创意点放大,将之变为可能。寻找每一位学生在不同素描课题中的特别之处,为学生后期发展找到方向。教师教学的态度与对设计素描的认知和理解直接决定了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知识的多少。过去传统教学主要是摆放静物或模特,让学生围坐,用一种或几种被称之为标准的画带动,这样的训练方法固然在基础绘画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优点,但在设计专业教学中却缺点重重。因此改变教师在教学中的态度提高与对设计素描的认知与理解则是重中之重。
当代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设计者的原创能力,所以应该以多样的课题来激活潜藏在学生心中的创意能力。学习形式的多样化、开放化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必要的手段。多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唤醒学生的想象力,也为他们的画面表达寻找到新的语言和途径,学生可以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也为后续学习中创造性思维模式的培养与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打破固有的单一思维方式是首要解决的问题。如采用联想教学方式,打破常规的图像信息,创造出新的图像。具体方法如:(1)用不同的卡片上的名词进行无序组合,从而创造新的物象。或用名词和动词、形容词的无序搭配,来展现一物体形象的可能性延展;(2)用零散的,不同质感的材料,让学生发现物体材质间的通感转换,让学生把对这种物体的感受用黑白或其他材料方式展现出来,不限制学生的表达手段和方式。这种训练方式还可列举很多,在此就不一一赘述,通过这种方式的训练可以打破学生僵化的想象力,突破学生思维的定式与禁锢。
2、学习过程由被动变主动
平面设计的学生往往在日后工作中会面临对一个设计方案的反复推敲打磨的问题,这往往需要设计师有一种不放弃而且细心、耐心的特质,并且还需要设计师在平淡中发现独特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通过精细素描、具象物体局部抽象化等训练方式来培养。“决不轻言放弃每一张画的创作过程。”这是我在教学过程中一再强调的,长期面对一张素描,并精心打磨,可以很好的纠正这一心态。
进入素描课堂的学生之前的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在精细素描课题中,教师不应该对学生采取的手法与方式进行过多的干预与限制。例如学生可以直接对图片或物体绘制,也可以把图片等大复制,打九宫格,来完成形体的塑造,这里需要的是学生在后期创作过程中对物象再度进行仿真的处理。这一来源于物象图片,但却高于实物的再度创作,即便最初的构图或手法不尽如人意,也可以在完成的过程中给予纠正,利用过程中很多偶发的可能性,使得绘画本身成为设计的一种必然过程,增加了其设计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性,同时减弱了对绘画对象的限制性,由素描本身的被动型变成了主动型。学生作业中物象的形态、质感、光感等都会出现丰富的变化,会出现很多不可预想的精彩的效果。
3、观察方式的多元化
微观素描和图像再现的训练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进一步的改变学生的思维惯性,强调学生对质感、明暗、肌理等视觉因素的体会,深入感知物象的自然形态,对其进行深刻的刻画与机制的表现,进而自主的组织画面。
改变观察方式是指打破常规的逻辑局限,对构图、构想重新建构,不受时间、时空的局限,以及打破物体之间组合的常理性。在面对图片或者日常物品时,能敏锐的把握和感知物品的细节、材质的特性,以小观大,自由组合,不受单一视觉观察角度的影响,主动的进行取舍、归纳。通过改变观察方式,大大的延展了设计的可能性空间,一些平常极为普通的事物,如:树叶、砖块、破布、干辣椒等,都可以经过加工变成有趣的图画。在这一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是加强学生对画面的掌控能力,强调不是物象每个细节都要面面俱到,而是要有所取舍,注重对画面构成有帮助的质感或物象的特质,经过放大和组织,增加画面的艺术性、审美性。随着这样的教学观念的影响,学生的表现欲望和活跃程度也会随之增加,为后续的学习搭建了很好的桥梁。
总之,素描是一种单纯直接的艺术语言,在传达思维和创意展现时是较为有效和直接的媒介。设计素描的训练应当以此为目的进行展开,其在学生的设计思维的形成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功能和作用,这也是作为设计基础课程应该承担的责任。
【张静淼,广西财经学院文化传播学院】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izG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