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人物评价论文之王国维

2023-01-08 19:43: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近代人物评价论文之王国维》,欢迎阅读!
王国维,近代,评价,人物,论文
简介:

王国维(1877123日-192762日),字静安,又字伯隅,晚号观堂(甲骨四堂之一),谥“忠悫”。浙江嘉兴海宁人,国学大师。与梁启超、陈寅恪和赵元任号称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中国新学术的开拓者,连接中西美学的大家,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金石学、甲骨文、考古学等领域成就卓著。甲骨四堂之一。王国维精通英文、德文、日文,使他在研究宋元戏曲史时独树一帜,成为用西方文学原理批评中国旧文学的第一人。陈寅恪认为王国维的学术成就“几若无涯岸之可望、辙迹之可寻”

晚年胡适曾回忆王:“他的人很丑,小辫子,样子真难看,但光读他的诗和词,以为他是个风流才子呢!”陈寅恪撰文的《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主要成就:

作为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从事文史哲学数十载,是近代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点和方法剖析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开风气者,又是中国史学史上把历史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开创者,确立了较系统的近代标准和方著述甚丰,《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观堂集林》《古史新证》《曲录》《殷周制度论》《流沙坠简》等62 甲骨研究

甲骨文晚清始发现,最早是王懿荣,后来刘鹗刊印《铁云藏龟》,继之,孙治让和罗振玉对甲骨文字进行研究而将甲骨学由文字学演进到史学的第一人,则推王国维。他撰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殷周制度论》《殷虚卜辞中所见地名考》《殷礼徵文》以及《古史新证》等,他将地下的材料甲骨文同纸上的材料中国历史古籍对比来研究用卜辞补正了书本记载的错误,而且进一步对殷周的政治制度作了探讨,得出崭新的结论,他的考证方法极为缜密,因而,论断堪称精审。 二重证据:

他自己称以上考证方法为“二重证据法”,即以地下的材料与纸上的材料相比较以考证古史的真象。这种考证方法既继承了乾嘉学派的考据传统,又运用了西方实证主义的科学证方法,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古史研究上开辟了新的领域,创造了新的方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郭沫若曾赞颂说:“王国维„„遗留给我们的是他的知识的产品,那好像一座崔巍的楼阁,在几千年来的旧学的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 王国维提倡以“地下之新材料”补“纸上之材料”,是为二重证据法。王国维首先用出土甲骨文,考订了商代先公先王的名字和前后顺序,证明了历史记载商朝君主世系的可靠性。重证据法成为中国史学理论的重大革新,为古史及文献学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人生三重境界: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之二六,原文如下:“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首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4]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是非常有趣的见解。

1927年,王于62日同朋友借了五块钱,雇人力车至北京颐和园,于园中昆明湖鱼藻轩自沉。从其遗体衣袋中寻出一封遗书,封面上书写着:“送西院十八号王贞明先生收”


遗书内容如下: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事变,义无再辱。我死后当草草棺殓,即行藁葬于清华茔地。汝等不能南归,亦可暂移城内居住。汝兄亦不必奔丧,因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门故也。书籍可托陈吴二先生处理。家人自有人料理,必不至于不能南归。我虽无财产分文遗汝等,然苟谨慎勤俭,亦必不至饿死。 评价: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最后一位重要的美学和文学思想家.他第一个试图把西方美学,文学理论融于中国传统美学和文学理论中,构成新的美学和文学理论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既集中国古典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大成,又开中国现代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先河.在中国美学和文学思想史上,他是从古代向现代过渡的桥梁,起到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 我眼中的王国维:

寻寻觅觅中,王先生选择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有人说,学宋词者必多忧郁我愁思,方可解其真谛。我想,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然而,先生的“忧”与“愁”却是发自内心的,这即是先生对“乱离世”的忧,也是对中国文化命运的愁啊!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被人评为“浸透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正如王先生的诗“不有言愁诗句在,闲愁那得暂时消?”先生把自己已埋于五千年的古文化中,寻求着精神上的归隐和安宁。

然而,人毕竟是生于世间的,“忠君爱国”“接济天下”的良心又使王国维逃脱不了现实的束缚。眼看着一寸寸国土的沦丧,满目是大众的嗟伤”生于乱世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人生一大悲哀耳!

正如钱钟书所言:理智与情感的抗衡,是构成了忧郁症的病因。当一个人的理智完全能够打败情感的冲动时,那他就走了死亡。但当他的理智被情感战胜时,他却并不能获得新生,也许他将毁灭得更惨烈。

诗人多为性情中人,感国家衰败受辱之深,报国之心之切,使先生无疑于先于矛盾日沼泽而又无力自拔。

于是先生选择了自杀。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iuT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