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美术史论文——邂逅欧洲中世纪美术》,欢迎阅读!
邂逅欧洲中世纪美术
——文艺复兴时期美术风格的历史之源
内容提要:文艺复兴作为艺术史上的一个伟大时代,不是孤立存在的,尤其是这一时期的美术风格,与古希腊罗马美术和中世纪后期的哥特式美术有着广泛的联系。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这个论点。 关键词:文艺复兴 中世纪 哥特式 古希腊 正文:
谈到中世纪的美术风格,会将其同黑暗、古板、森严相联系。中世纪是欧洲的封建社会时期,欧洲中世纪时代的艺术是为宗教服务的。而谈到文艺复兴,则是一个与中世纪完全不同的伟大时代。
它的思想基础是以人为本,要求文学艺术表现人的思想和感情,要把思想、感情、智慧都从神权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提倡个性自由,反对人身依附。人类的文学艺术发展到今天,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的价值,其总的发展趋势是向着文明和进步迈进的,但进程是曲折的。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经过了一个复杂的酝酿阶段,它们之间有着承前启后的内在联系。 一、中世纪早期的美术
早期基督教堂是在拱形结构的古代巴西利卡建筑基础上发展出的一种长方形有祭坛的教堂样式,称为“巴西利卡式”教堂。在早期的罗马,有许多“巴西利卡式”教堂,在这些“巴西利卡式”的基督教堂里,最突出的是以基督教为内容的镶嵌壁画。基督教极大地发挥了镶嵌艺术。镶嵌壁画用来装饰教堂内部的各个部分:壁面、拱顶、天花板等。这时候的镶嵌壁画不具有丝毫活泼生动的风格,而是按教会要求采取了严格的教会图像公式。
罗马和腊文纳尚保存了一些基督教早期的镶嵌画,例如圣普丁齐安教堂的镶嵌画,体现出由于基督教地位的加强所引起的艺术上的变化:基督不再是善良的牧羊人,而是有权利的主宰者。基督坐在中心的圣座上,周围是为他忏悔和加冕的圣徒,背景是圣城耶路撒冷,同样显得严峻冷清。基督的形象是带有严厉的目光,留着长髯的东方长者,他的头顶上有大十字架,画面显出浓郁的宗教色彩。
绘画方面也是相同。教会要求画家不要把形象画的太真实,不能画成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的样子,而必须以圣徒的规范化的“圣像画容”作范本,这是由圣像学规则严格规定的,所以圣像画都是拘谨呆板的。 中世纪早期的美术是艺术史中比较典型的基督教美术,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又经过了罗马美术阶段,直到出现了哥特式美术风格,艺术史又翻开新的一页。 二、哥特式美术的发展趋势
十一世纪中叶,基督教仍然是不可动摇的信仰。但是此时欧洲许多封建城市已经宣告独立,教会的势力逐渐减弱。城市建设的主教堂代替了原修道院教堂而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些教堂已不再是单纯的宗教建筑物,也不是军事堡垒,而是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哥特式教堂建筑就在这时产生。哥特式风格开始于建筑。第一个哥特式建筑是在法国所属领土诞生的,之后整个欧洲都受到哥特化的影响。
哥特式教堂在艺术造型上首先是体积和高度创造了新的记录,给人深刻印象。从教堂的中厅高度看,德国乌尔姆教堂高达161米。其次,哥特式建筑形体向上的动势十分强烈,轻灵的垂直线直贯全身。无论是墙或是塔,都是越往上分化越细,装饰越多,而且顶上都有锋利的、直刺苍穹的小尖顶。不仅所有的券都是尖的,而且建筑局部和细节的上端也是尖的,整个教堂处处充满向上的冲力。这种以高、直、尖和具有强烈的向上动势为特征的造型风格是哥特式建筑的最显著的特点。总之,哥特式艺术风格在建筑上表现出一种意念的冲动。这种风格与中世纪早期教堂建筑风格有显著区别。这种意念的冲动表明人们要求挣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冲破封建思想的藩篱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了。在哥特式美术中,追求艺术形象的真实感和世俗情怀的倾向越来越明显,以致成为一种日益明确的方向。
在哥特式教堂里,雕塑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装饰。哥特式雕刻虽然没有脱离开“石头圣经”的藩篱,但却出现了某种新风格。哥特式雕刻克服了十一世纪雕刻的粗糙性,朝较为自然的风格迈出了一大步。法国森立斯教堂西边正面大门的山墙上的雕刻,是早期哥特式雕刻的范例。雕刻的内容是表现圣母玛利亚升天。玛利
亚的身体比例是程式化的,天使们的形体结构关系也表现得非常简单。但是玛利亚从床上缓缓地起来,好像带有几分睡意的神情是生动的。这件作品有了生动的逼真细节。另外,哥特式雕刻中的人物形象不再彼此搅在一起,而是各自保持独立的空间地位。哥特式雕刻也不再重复罗马式雕刻中那种幻想和魔鬼的变形,而是力求符合真实的形象。大多数哥特式雕刻的人物具有安静典雅的表情,构图也合规律。
在十三世纪三十年代——七十年代创作的兰斯大教堂的雕像,是哥特式盛期雕像的杰作。这些雕刻都进一步表现出对揭示精神世界美的兴趣,有时候还表现出人物的性格,这清楚地表明了世俗性质雕刻的出现。这种追求真实感和独立性的雕刻风格成为后来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雕刻的典型特征,两者之间的联系是显而易见的。
法国在十四世纪后半叶由于百年战争造成的贫困与萧条使建筑工程与大量的艺术品订货量显著减少。可是当时的哥特式雕刻匠师们并为因此而停滞不前,仍然进行新的探索,从而使十五世纪的雕刻艺术克服了中世纪城市化与象征性的艺术语言,也克服了建筑与雕刻结合的形式束缚。尽管在他们的作品中仍然存在着宗教情感,但已经更多的去描绘日常生活中世俗的人。
以现实的人为模特,描绘日常生活中世俗的人,这在中世纪早期是完全不可能的。运用这种写实画法的代表人物是拉斐尔。拉斐尔的肖像画,以现实中的人物为模特,客观忠实地表现人物的容貌和身躯。在他所绘的《卡斯蒂利奥内肖像》中,生动地表现了这位政治家兼学者的庄重和蔼的神态。像拉斐尔一样,文艺复兴盛期的美术家们均致力于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
作为与文艺复兴美术直接相连的哥特式美术,对文艺复兴美术的产生具有两方面的积极意义:第一是风格面貌上的视觉真实感,为文艺复兴美术追求的写实主义开辟了方向;第二是审美情怀上的世俗性,为文艺复兴美术的现实主义追求奠定了基础。 三、对古希腊艺术的回归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拜占庭灭亡时抢救出来的手抄本,罗马废墟中发掘出来的古代雕像,在惊讶的西方面前展示了一个新的世界——希腊的古代;在它的光辉形象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意大利出现了前所未见的艺术繁荣,这种艺术繁荣好像是古典时代的艺术反照,以后就再也不曾达到了。
古希腊艺术的主要特征是和谐。这种和谐与“比例”有密切关系。为了创造美,希腊人发现了比例。至文艺复兴时期,法国画家乔•柯赞的《肖像画法》,巴乔里的《神圣比例》图中展示的达芬奇的比例研究成果,以及十七世纪法国人罗玛卓的《论比例》等,都重新肯定了古希腊的比例发现,并制定出黄金比的关系,即1:1.618。黄金分割虽然只是形式美法则中体现比例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但是它和古希腊占主导地位的“美是和谐”的美学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以神庙为代表的古希腊建筑中所体现的比例、和谐以及将多种柱式结合运用的概念,对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伟大时代。这场运动历时二百余年,它像一股摧枯拉朽的狂飙,彻底地扫除了欧洲长达千年之久的封建文化余孽,为人类艺术谱写了新的篇章。文艺复兴在艺术史中不是一个孤立的时代,它是古希腊罗马美术的复兴,同时又与中世纪美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如果说古希腊罗马美术是文艺复兴的历史之源和遥远的榜样,那么中世纪后期的哥特式美术则是文艺复兴美术风格的现实之源和直接的基础。文艺复兴美术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追求着自己的理想并结合科学技术的进步而走向了时代的辉煌。 参考文献:
1、《世界美术史》第三、五、六卷 山东美术出版社 2、《文艺复兴史纲》 陈小川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外国建筑史》 陈志华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iis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