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虚拟社会的长效治理

2023-03-20 15:38:1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析虚拟社会的长效治理》,欢迎阅读!
长效,浅析,治理,虚拟,社会


浅析虚拟社会的长效治理

虚拟社会的长效治理,是指在虚拟社会建设过程中营造和谐的虚拟社会序,其逻辑起点是要正确认识虚拟社会的基本性质,治理思路是围绕虚拟社会是如何可能的分析框架,来探究为何治理、谁来治理、治理什么以及如何治理等问题。



标签:互联网;虚拟社会;长效治理

一、虚拟社会长效治理的逻辑起点

如何正确认识虚拟社会的基本性质是虚拟社会治理创新实践的逻辑起点和根本前提。网络属性的不同定位决定治网的思维模式,并表现为对应的治网逻辑和工具组合策略。然而,相关研究虚拟社会是什么的问题上仍未完全达成共识,这既容易引发各自为政,也不利于实现长效治理。



研究分歧體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是有关互联网性质的争论。工具论认为,作为新兴管理工具和手段的互联网在冲击传统社会管理方式的同时,也为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带来了新的机遇。社会认为,互联网不只是一种管理工具和手段,而是会形成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即虚拟社会。二表现为社会内部分殊。虚拟世界说认为虚拟社会是一种自成一体、独立存在的异质时空,其治网逻辑强调自由放任的态度和策略,甚至走向网络无政府主义。社会延伸说认为虚拟社会是现实社会延伸和投射出来的一种亚社会形态,其治网逻辑强调政府主导下的各种规制手段的运用。虚实混合说认为虚拟社会既非完全独立的异质时空,也远非现实社会的简单延续,而是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互构共生的一种的融合形态;其治网逻辑强调自由与秩序并重的策略。



虚拟社会的长效治理是基于虚实混合说下的社会而遵循和采取的一种治理逻辑和策略。它既认可互联网的工具面,更重视互联网社会面;既强调虚拟社会的突生特性,又关注虚实共生的互构特性。



二、虚拟社会长效治理的总体思路

一方面在基本理念上,要从虚拟社会管理走向虚拟社会治理。虚拟社会管理与虚拟社会治理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内涵迥异。后者不仅仅是国家主导,更强调社会参与、协商解决。这就要求长效治理必须转变管理理念,综合应用自主治理和协同治理,以实现虚拟社会善治为目标。



另一方面在分析框架上,要从社会是如何可能的走向虚拟社会是如何可能的。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受到康德有关自然如何是可能的?问题启发,提社会如何是可能的?问题。沿袭这一社会学基本问题脉络,将虚拟社会长效治理纳入虚拟社会是如何可能的分析框架,并结合互联网发展趋势以及中国具体国情,具体剖析虚拟社会治理的基本问题、基本机制及发展趋势,以便建构出




一套兼具操作性与有效性的虚拟社会治理模式与路径,从而维持虚拟社会秩序,促进虚拟社会和谐,实现虚拟社会长效治理



虚拟社会是如何可能的分析思路中,需要弄清虚拟社会建设、虚拟社会治理以及虚拟社会秩序之间的逻辑关系。首先,虚拟社会秩序是目标,虚拟社会建设和虚拟社会治理是为了实现虚拟社会秩序。其次,虚拟社会建设是将虚拟社会建成和谐有序的社会场域的过程,虚拟社会治理从属于虚拟社会建设,主要协调和配置虚拟社会建设过程中的各种关系和资源。最后,虚拟社会治理只有放在虚拟社会建设的总体框架中才能找到准确的定位,虚拟社会的长效治理就是在虚社会建设的过程中营造和谐的虚拟社会秩序。



三、虚拟社会长效治理的具体问题

1)在为何治理问题方面,虚拟社会长效治理从消极管理走向积极治理。虚拟社会长效治理是社会管理创新视阈下的一种必然选择,它秉持的是一种积极社会治理观,强调虚拟社会建设,注重正面引导和防患于未然。



2)在谁来治理问题方面,虚拟社会长效治理从单向管理走向协同治理。虚拟社会长效治理摒弃政府单向管制虚拟社会秩序的思维模式,建立多元治理主体协同共治机制,充分发挥互联网企业、网民、技术社群、社会组织等非政府主体的作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虚拟社会治理格局。



3)在治理什么问题方面,虚拟社会长效治理从技术管理走向行为治理。虚拟社会长效治理不拘泥于通过技术创新来降低技术应用风险,更强调通过虚拟社会主体理性培育和网络公共领域建设来降低社会运行风险。比如,网络谣言的长效治理策略不在于通过技术手段来防控,而是要加强社会建设、重构社会信任、展开公民教育以及构建社会安全阀。



4)在如何治理问题方面,虚拟社会长效治理从硬性管理走向柔性治理。虚拟社会长效治理力图克服硬权力和硬规则下堵控型管网方式的弊端,强调发挥软权力和软规则下疏建型治网方式的优势,注重构建虚拟社会生态系统,根本上解决虚拟社会所引发和遭遇的挑战。



参考文献

[1]何明升,白淑英.网络治理:政策工具与推进逻辑[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



[2]何哲.网络社会的基本特性及其公共治理策略[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403.



[3][]齐美尔.社会是如何可能的[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谢俊贵.网上虚拟社会建设:必要与设想[J].社会科学研究201006.






[5]李元来.多层面相上网络谣言的悖论特性及长效治理[J].中州学刊,201612.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if1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