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国问的话题》,欢迎阅读!
![话题](/static/wddqxz/img/rand/big_54.jpg)
“吃了吗”是“您吃过饭了吗”的缩语,一句国人使用频率最高的口头禅,堪称“国问”。虽则三个字,却意味无穷,千言万语也难解读得明白。
记得二十世纪60年代,我在学校教书,一位与我要好的同仁名李老师者,见面无论说什么事,打招呼的那句话永远是“吃了吗”。不独李老师,似乎人人如此,“吃了吗”是国人那年头的口头禅,没什么好奇怪的。李老师的可笑之处在于习惯成自然,常挂在嘴边,不分场合地乱用,以致闹了许多笑话。 大约是1961年夏季,酷暑难当,夜半时分大家不约而同地在院子里纳凉。校座姗姗来迟,李老兄迎上前来寒暄以套近乎,见面就问“吃了吗”。其间正值1958年大跃进后的短缺经济时代,两饭尚且难保,谁还敢夜半加餐?这不是太奢侈了么!校座愕然良久,不知如何回他的话。众人暗自窃笑。单位传言,老兄如厕同教研组长王某相遇,老兄蹲在茅坑里同王某寒暄,开场白还是那句现成话“吃了吗”,王某哭笑不得,回敬道:“新鲜的黄金饭留给你吃吧!”“黄金饭”者臭屎也。老兄木纳,一瞬间误以为“黄金饭”是黄涔涔的苞米干饭,哪年代单位食堂的保留节目,连说“岂能独食之,不妥不妥”。此一传闻不排除有虚构的成分,但老兄是个吃货却是众所公认,他是学生物的,那年头凡是四条腿的能抓来的尽量抓来,然后在溪边解剖洗净,留下有用的部分烹而食之,一个明显的好处是他老兄在灾害年代仍然膘肥肉满,红光满面,一直保持重量级的水准,让众多的“高粱杆”、“肋巴条”之级别的人羡慕不已。 李老兄视吃饭为人生头等大事并不为错,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也将衣食列为生存第一需要,饭饱生余事,肚儿圆了才会关注安全、友谊、爱情、成功等,何况我巍巍大中华本来就是以好吃而举世闻名的国度,连神圣的国学也每每提及。例如:老子说“五味令人口爽”。孔子在《论语》中有40多次讲到食(吃),他老人家还提倡“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孟子说“口之于味有同嗜也”,还在自己的著述中引用过告子的话“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最经典的论述是“食色性也”。性命攸关,“性也”其实是“命也”,食物存命,生命无虞后才有雅兴表演床上游戏。
“吃”的问题关乎性命,所以国人格外用心思,如孙中山先生所言:“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建国方略》)林语堂先生在《中国人》一书中这样说到中国人的饮食:“如果世间果有其事对吾们中国人而言是至关重要的,那其既非宗教,亦非学术,而是食物。„„中国人领受食物像领受性、女人和生活一样。”东南亚地区流行这样一句话:“住英国房子,坐德国车子,穿法国衣服,娶日本太太,吃中国饭菜。”旧时代的官吏说出心里话:“千里来做官,为的是吃和穿。”吃饭有多重要?民以食为天。三百六十行,亿兆同胞,“悠悠万事,惟此为大”。所以温饱问题乃历朝历代政权第一要务,所以历代的革命皆因百姓们“食不果腹”而举事于垄亩,肚子充实谁会干那掉脑袋的事情呢!统治中国人的第一要义就是让他们吃饱饭。历史上称誉的太平盛世,例如“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等,其实很简单,就是百姓们能混个肚儿圆。老外摸透了国人的本性,他们知道与中国人沟通必须在饭桌上。美国波音飞机公司有一条规定,一律不设宴接待客户,但对中国客户惟一例外,由此可见中国人“爱吃”的名声已飘洋过海了。诚然如此,饮食确实构成中国老百姓生活中的最大乐趣,对于中国人而言,口福就是幸福的主体,所以媒体说“舌尖上的中国”,原来中国在舌尖上,而不是在地球上,真是醍醐灌顶、匪夷所思!
西方人通过工业革命、科学发明进入世界文明核心,领导世界新潮流;国人则会舌尖上跳舞,通过兴奋肚子让世界瞩目。西方人不得不服,他们在博大精深的中华饮食文化面前自惭形秽。虽然西方也有厨艺,但对“吃”的热衷那能与我国人相比况!
国人这么重视吃,与我们的对人生要义的思考有关。学者普遍认为中国人缺少宗教信仰和宗教情怀,缺少对永恒与绝对的思索,缺少对人生终极价值的追问,缺少对神、对天地万物的敬畏之情。儒教、道教、佛教、天主教之类,我们样样都信奉,也样样难笃定。刚刚拜
罢释迦牟尼,折身又进道观给玉皇大帝烧香磕头,这类的模糊事司空见惯。并非国人全无信仰,只是我们的信仰很现实,只修今生不问来世,要抓住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我们觉着人生苦短,命运无常,能吃就吃点,能喝就喝点,吃好喝好才是硬道理,及时行乐乃上上之策!所以国人骂儿女最常用的一句话就是“你个记吃不记打的东西!”也就是说我们的下一代是有信仰的,他们的信仰就是一个“吃”字,信奉的是“吃教”——“吃的宗教”。所以我们的孩子们嘴很馋,只要能搞来吃的,对皮肉之苦满不在乎。虽然道学家们鼓吹“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但一般人还是相信“饥饿乃王法之首”,孩子不听话便恐吓“饿你三天”,没有不折服的,此法屡试不爽。
国人虽然不大关心探索大自然的研究课题,但善于安排名目繁多的吃的主题:正月十五吃元宵,二月二吃豆子,清明节吃鸡蛋,端午节吃粽子,夏至吃面,八月十五吃月饼,冬至吃饺子,腊八日吃腊八粥,春节更是吃的博览会,除夕的年夜饭堪称饕餮盛宴;
国人虽然拙于机械制造,但吃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可以拿诺贝尔奖。我们发明了炒、爆、熘、烧、焖、煨、烩、卤、煎、溻、贴、炸、烹、煮、氽、炖、煲、蒸、烤、腌、熏、风干、凉拌、淋、扒、涮等五花八门的烹饪方式,创造了鲁、川、粤、闽、苏、浙、湘、徽等八大菜系,形成了几十个风味系列,菜系名目数以万计;
国人虽然不善于合成科技新材料,但发现食材的能力为西方人望尘莫及。除了两个翅膀的飞机、四条腿的板凳,中国人什么东西都吃也敢吃。诸如鸡鸭鱼肉、生猛海鲜、猴头燕窝、海参鲍鱼、熊掌鱼翅、象巴鹿鞭、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狼虫虎豹、鱼鳖虾蟹„„统统逃不出我们的胃口;
国人虽然弄不清楚每种食材、每道菜肴具体的营养成分,以及含有何种有益于人体的微量元素,但在饮食的技术、艺术层面方面弄得十分精透。中国人的饮食有“美食”、“美味”、“美酒佳肴”之谓也!“色、香、味、型”俱佳方才达标。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iZl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