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诗经·国风》的地域文化格局》,欢迎阅读!

《诗经·国风》的地域文化格局
《诗经》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更是一部反映西周末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历史的百科全书。它广泛涉及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地域文化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诗经》之所以能体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是因为它本身特殊的成书方式造成的。关于《诗经》的成书,有“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等不同的说法,其中“采诗说”尤其值得注意。
所谓“采诗”,就是收集诗歌,这是当时周王朝的一种制度。《汉书·艺文志》中提到:“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6]《汉书·食货志》也记载:“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7]这两段话告诉我们:周王朝出于“知得失,自考正”的目的,派出专门的采诗官员——也就是“行人”,到各地去观风察政,收集各地的民歌,献给“太师”。“太师”再将这些歌曲重新整理(比其音律),最后献给天子。一方面满足统治者的娱乐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借此考察执政得失,了解民情民俗。
采诗制度表明:《诗经》确是一部各国歌曲的集合,特别是十五国风,更是各地乐歌的专辑。虽然这些诗歌后来经过乐官的加工整理,但是诗歌本身的地域文化特色却保存了下来。因此通过国风,我们可以考察西周末年至春秋中叶地域文化分布的基本格局。
实际上,关于国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格局,古人早已有所察觉。比如汉代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就论及风诗与地域之间的关系。他将国风中的“陈郑之国”、“郑卫之音”、“秦豳两国”、“唐魏之国”并举,同时提出“邶鄘卫三国之诗相与同风”,这表明他开始注意到风诗存在着地域性的差异。后来东汉后期的学者郑玄作《诗谱》,也论及各地的风俗。南宋王应麟的《诗地理考》更是专门研究《诗经》地理方位的专著。
到了现代,朱东润指出《诗经》的风、雅、颂的划分标准是以地而论:
“《风》、《雅》之别,以地论,不以朝廷、风土、体制、腔调论,其间界划显然可见,不必更为惝恍无稽之说也。”[8]同时他还指出国风皆以产地而言:“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小雅、大雅、为名十七,实则皆以诗之产地而言,其为言人事者则一也。”[9] 游国恩则更进一步,将风诗分为五个区域:一是王郑陈郐,属于中部地区;二是邶鄘卫魏唐,属于河东地区;三是秦豳,属于河西地区;四是齐曹,属于海滨地区;五是“二南”,属于江汉地区(参见游国恩《中国文学史讲义》)。这种分法强调了地理因素,却忽视了人文历史的因素,因此尚有疏漏。如邶鄘卫和魏唐,虽然都在河东地区,但是区别很大。邶鄘卫属于今河南地区,代表着殷商故地文化,而魏唐属于今山西地区,代表着晋文化。因此邶鄘卫和魏唐,若合而言之,则失之于笼统,故宜分开。但游先生这种从地域角度对风诗进行分区的思路,却颇有可观之处。
其后的学者在此基础上,对风诗的地域分区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探索。如李旦初把国风分为“郑卫”、“二南”、“秦幽”、“魏唐”、“齐曹”五个流派,依据的是地域相邻、诗风相近的原则(参见李旦初《〈国风〉的地域性流派》)。陈春保等则归纳出《诗经》中几种显著的地域文化,如中州文化、三秦文化、齐文化和宗周文化(参见陈春保、高金生《地域文化的渊明之光》)。另外,从风俗和文化的角度对春秋地域文化进行整体划分的研究著作也不在少数。如蒋宝德等认为我国最早形成的区域文化有秦文化、楚文化、三晋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及中原文化(参见蒋宝德、李鑫生《中国地域文化》)。而陈绍棣则把两周列国分成中原、齐鲁、北方、秦、楚、吴越和巴蜀滇等七个风俗圈(参见陈绍棣《中国风俗通史·两周卷》)。这些观点都颇具启发性。 综合考虑前辈和时贤的意见,笔者认为:《诗经·国风》的地域文化划分标准应遵循如下三个方面:第一,地理标准,即考察诗歌的产生地的地理位置;第二,人文标准,即兼顾诗歌产生地的人文因素,如民风民俗;第三,文学标准,即分析风诗本身的特点。依据这一标准,笔者将十五国风划分为五个地域文化区,具体论述如下:
其一,中州文化区。大致范围在今河南省,主要对应的.风诗有:王风、邶风、鄘风、卫风、郑风、桧风、陈风,涉及的诗歌篇数有八十四篇。
其二,东齐文化区。大致范围在今山东省,主要对应的风诗有:齐风、曹风,涉及的诗歌篇数有十五篇。
其三,西秦文化区。大致范围在今陕西、甘肃两省,主要对应的风诗有:秦风、豳风,涉及的诗歌篇数有十七篇。
其四,南楚文化区。大致范围在中国南方地区,主要对应的风诗有:周南、召南,涉及的诗歌篇数有二十五篇。
其五,北晋文化区。大致范围在今山西省,主要对应的风诗有:唐风、魏风,涉及的诗歌篇数有十九篇。
从以上统计可以看出,中州地区涉及的风诗共有八十四首,已占了《诗经》全部风诗的一半以上。这一数字清晰地说明中州地区是国风的最主要的采诗源地,也是春秋时期地域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这也和中州地区具有特殊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息息相关。
所谓“中州”,意思是位于“九州”之中央。“九州”的说法最早出自《尚书·禹贡》。该篇相传为大禹所作,而实际成书约在战国时期。《禹贡》篇结合当时的地理知识,根据“禹别九州”的传说,将天下分为九个地区,具体包括: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九州”的具体位置据《吕氏春秋》记载:“河、汉之间为豫州,周也;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河、济之间为兖州,卫也;东方为青州,齐也;泗上为徐州,鲁也;东南为扬州,越也;南方为荆州,楚也;西方为雍州,秦也;北方为幽州,燕也。”[10]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iUM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