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论文

2023-02-17 18:17: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教育史论文》,欢迎阅读!
教育史,中国,论文
学术自由与中国教育发展

教育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永恒的话题。对于教育的产生,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曾指出:“自有人生,便有教育”自从有了人类的存在,就有了教育活动。对于教育的发展,从古自今,人们各抒己见,影响教育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社会生产力、政府政策、传统文化……纵观我国教育的发展,学术自由与我国的教育发展息息相关。

有了人类存在,便有了教育。原始时期,原始人类为了生活,首先要解决吃、穿、住等生活资料,但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为了满足这些需要,就必须参加集体的或是氏族的劳动生产。为了生存,人人之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没有阶级分化,没有思想的束缚,所以这个时期是学术最为自由的时期,但对于原始人类来说,解决温饱问题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教育生产劳动教育为主,虽然有生活习俗的教育,艺术的教育文字的产生,但是教育的发展终究围绕生产的发展而进行的,所以教育的发展速度是缓慢的。在学术自由的环境下,相对于那时较低的生产力水平来说,教育的速度是相对较快的。

到了夏、商、周时期,生产力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奴隶社会的形成,国家的出现,教育在受到了奴隶主的控制,学术自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是教育的发展还是取得了不少的进步。夏代已进入了有文字记载的文明时代,国家设立机构管理教育工作;商代有了成熟的文字作为教育的手段,并且把文字记载在甲骨或是玉石上,用来记载事件;周代有了较为完整的教育制度,家庭教育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夏、商、周的教育虽然取得了不少的进步,但是随着统治者为了统治的需要,不断的加强了对学术和人们思想的控制,他们推崇宗教迷信,在一定的程度上也限制了教育的发展,到了商代,出现了只有官府有学,民间私家无学术—“学在官府”的现象。这种“学在官府”的出现导致了教育只是贵族等小部分人的教育,同时也容易导致学术自由的被限制,在一定的程度上阻碍了教育发展,所以相对于原始社会的低生产力水平来说,在生产力水平相对高些的夏、商、周时期,教育的发展出现了减缓的趋势。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为的国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的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而各学术团体于政治权势是相对独立的,他们虽从不同的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纷纷着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们并非政治附庸,依附于某个政治权势集团,而是"用我则留,不用我则去"。致使学术的自由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社会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同时也推动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学术的自由使得各家各抒己见,为了传播自己的思想,他们到各国游说,或是办私学,在推动自己学说的同时,也在推动教育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间,我国涌现不少的教育家,如孔子、孟子、荀子、墨子……他们的思想影响深远,至今仍受人们的推崇。特别是孔子的教育思想,影响了我国两千多年的教育孔子创办私学,使得学术不断的下移,由原来的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使得平民百姓也能够接受教育,这对于教育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发展。孔子的“学而知之”的学、思、行结合;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诱导;“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的有教无类;“求也退”由也兼人“的因材施教……都无不对今天的教育有着深刻的启示。孔子无疑为我国古代的教育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推动着教育的发展。同样的各家各派都有办私学,私学的兴起,促进了学术的下移,也促进学术自由,学术自由也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各学各派纷纷建立私学,使得学术从上到下得到了传播,而私学的发展则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学术的自由促进了私学的发展,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期,我国的教育得到了发展。

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了文字,燔诗书以明法令,焚书坑儒,教育以法为教,以吏为师。限制了学术的自由,规定了教育的内容,限制了人们的思想,导致教育又出现了“学在官府”的现象,阻碍了教育的发展。在汉代的时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百家争鸣的现象一去不复返,儒学在封建社会教育中确立了主体地位。儒学的四书五经成为了教育主要内容,教育的权利只是小部分人可以享受,学在官府成了一种教育的垄断。教育只是小部分人的教育,丧失了它的意义,实则上是一种学术控制,以控制学术思想来获取统治的平稳,却限制教育教育在内容上的发展,教育应该是包罗万千,而不应该是限制在某些学派,某些方面,独尊儒术使得其他学术逐渐衰落,甚至消失,使得人们只知道儒学,而不知其他,这是对教育的一种摧残,缩小了教育的内容,阻碍了教育的多方面发展,不利于人全面发展的培养。

隋唐宋的到来,科举制的确立、发展和鼎盛,更是大大的限制了学术的自由。科举规定了考试的内容,规定了考试的格式,规定了科举的结果,致使人人都读相同的书。读书人通过多次读,多次看,多次写的死记硬背的方式把政府规定科举的内容背的滚瓜烂熟,考试的时候把背熟的东西写下去,没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也没有实质的创新的内容。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愚人无处不在,也导致了“百无一用是书生”的现象,这种教育无疑是失败的,把学术自由限制在一种范围内,把人教成了只是为了科举而读书的人。有些读书人穷其一生,只为科举读书,不会思考,不会劳作,肩不能抗,手不能提的弱男子。对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来说,读书人也是一种社会负担,这种教育不是进步,而是退步。

到了明清时期,政府对学术的限制更为严重,为了一步控制人们的思想,政府用行政权力极力压制学术的自由,文字狱层出不穷,人们也只能在政府的监控下进行了政府规定教育教育有严格的规定,考试的内容是固定的,死记硬背早已成为了教育的唯一灌输,这种教育泯灭了人性,限制了人的发展,严重阻碍了教育的发展。在一个学术完全没有自由的时代下,教育发展是缓慢而毫无创新的。学术没自由,教育从何教起?没有了学术的自由,教育便起不了应有的作用,教育便没有发展可言。

直到西方列强的浸入,清政府瓦解,民国的建立,各国文化的涌入冲击,中国人的视野不断开阔,学术自由也逐渐开放,后面出现了新文化运动文化运动提出了“德先生”“赛先生”的两大口号,且狠批了儒家传统文化,这是学术自由的一种表现。这段时期我国的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教育不在限于四书五经,儒家传统,加入西方先进的教育素,新式学堂,女子学院,外出留学,使得教育向新的方向发展。这个时期的学术包罗万千,学术兼容,教育得到崭新的发展。

新中国建立,新政府提出了“双百方针”学术自由得到了很大的空间,这个时期我国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iTAK.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