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语文”课程定性定位的思考

2022-12-24 21:39:2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对“大学语文”课程定性定位的思考》,欢迎阅读!
定性,语文,定位,思考,课程


大学语文课程定性定位的思考

[ ]一门课程教学质量,与其如何定性定位关系密切。 大学语文是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讲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具有审美意识,从而使其的人文素质得到提高。



[关键词]大学语文 定性定位 文学审美教育

教学应是大学之本,一所大学办得如何,教学质量的高低应是衡量的唯一标准;而其教学质量的高低,虽与其教师的教学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但也与其课程的定性定位关系密切。因此,对某一门课程的定性定位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十分重要的。



那么,大学语文究竟应当如何定性定位呢?笔者以为:大学语文只是人文素质教育系列课程中的一个环节,而不是它的全部;在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大学语文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但不是全部的作用;或者说大学语文在客观上可以起到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但主观效果如何,则不能一概而论;大学语必须要与其它人文学科一道,共同来完成其人文素质教育的重任。



作为人文学科之一的文学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孔子语)它在大众间的转播、普及程度是远远超过其它人文学科的。高尔基认为:文学使思想充满血和肉,它比哲学科学更能给予思想以巨大的明确性和巨大的说服力。文学哲学是更多被人阅读的,而且因其生动而更能说服人。这是因为任何一种深刻的思想被人理解后都会成为常识,而只有美的东西能超越时空而永恒。所以,真正的文学家在文学创作活动中,能从大量的生活感受出发,达到对他所处时代的社会本质及历史发展趋势的清晰认识,能创造出溢满思想浆汁的、美的艺术形象,并使其艺术形象具有哲学的深度和历史的真实感,使得文学作品少了哲学的艰深晦涩而显得生动明快;少了历史抽象模糊而显得具体实在;宗教的虚幻狂热而显得温馨浪漫。这能让知识积累不厚,阅历不丰,世事不明的学生易于接受,适合他们阅读。而且,文学作品主要是以情感人,充溢在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能满足处于青春期,感情丰富的大学生对情感的需要和认同,满足他们的



文学不仅是具体情节、思想感情的陈述与表达,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意识及整个文化心理结构的具体显现。它最能够表现某一个时期甚至一个时代全社会的人生观感,是一个民族的思想、情感、创造力、想象力最直接而生动的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学就几乎等于是它的文化,其政治哲学经济、历史、宗教等都反映在文学作品中。正如恩格斯所说:巴尔扎克用编年史的方式在《人间喜剧》里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如革命以后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可以说,




文学大师及其作品,是一个民族文化成熟、辉煌和丰富的象征。而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非常珍惜自己的文学遗产,并且将其伟大的文学家视为自己的文化表。如但丁和他的《神曲》,莎士比亚和他的戏剧,歌德和他的《浮士德》,雨果和他的《悲惨世界》,列夫.托尔斯泰和他的《战争与和平》,曹雪芹和他的《红楼梦》等,都是各自民族永恒的骄傲和显著的标志。而人们若要想了解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文化概貌,那么首先读一读这个地区、国家或民族的文学作品,则不失为一条便捷的途径。



文学区别于哲学历史宗教学科的形态,即在于文学具有审美意义。审美文学的最高层次,审美意义是文学的最高意义。文学的产生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出自于对自身生存状态的体察与探究,出自于对生命意识的积极思考,出自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感悟。总之,人类需要文学首先是一种形而上追求的需要。所以,作家在文学创作中,总是自觉地把对生命的独特体验,对现实生存的仔细观察,对自然宇宙的深刻感受艺术地表述出来:或怡情山水,颐养生理;或思古幽情,体味人生;或完善道德,超越生命;使得文学作品充满了审美情趣,凸现出深沉的人文意蕴,具有一种物我相忘、天人合一的意境。学生在文学学习过程中,文学审美作用使然,其自身可按美的规律进行重塑,其原始欲望可以被净化,心理压抑可以消除,心灵得以陶冶,情感可以升华,人在思想上可以成为真正自由的主体,进而实现审美超越,形成一种高于理性的审美意识。因此,文学学习作为一种审美活动,其最终目的就是使人具有审美意识;而学生审美意识的获取,也必将使其人生境界上升到一个高的层次。因为审美意识包含并高于道德意识,具有审美意识的人也必然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他能够自觉地拒绝外界之物的诱惑而呈现出一种物我两忘的心态;他不再受主客体的制约和干扰,能够超越自我的感性生命,将个人小我冥合于宇宙大生命之中;他拥有宽广的胸襟,能在生活中发现并体验到美,进而创造出美,孕育出接纳自然万物的博大之美。这样的人生也就是审美人生。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审美意识表达了如庄子所说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崇高境界。因而文学应该比其它学科都更有力量帮助人养成审美意识,人类是无法抛弃文学的,除非人类一定要自虐自贱。



文学是对现实的审美反思是对生活的情感重铸,是对社会的理性超越,对人生的终极关怀,文学从各个角度构成了人与动物之间的主要分界线。文学学习是摆脱荒谬的人类生存条件的一种有效办法。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表明:人类的现实生活是不理想的,物质欲望的引诱,文化理性的压抑,时常扭曲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但人们的心灵始终没有沉沦,良知始终没有丧失,对美的追求始终没有放弃,文学(包括艺术)的功劳不可低估。所以,王国维认为:政治家,不如生一大文学家。何则?政治家与国民以物质上之利益,文学与以精神上之利益。夫精神之于物质,二者孰重?且物质上之利益,一时的也;精神上之利益,永久的。因此,重视对学生的文学教育,提倡其对文学经典的阅读,正是为了让他们获得审美意识,让他们拥有审美人生,从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同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人类有了语言也就有了文学而语言文字是每个人表情达意最熟悉、最方便的工具,它与思想感情有着最直接的关系,文学也就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iGt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