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文绮交,内义脉注

2022-08-20 06:41: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外文绮交,内义脉注》,欢迎阅读!
文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外文绮交,内义脉注

作者:汤振洪

来源:《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3年第10

倒文也叫倒装,是语言上故意颠倒语法或逻辑上的普通顺序而成的一种修辞格。陈望道先生《修辞学发凡》将倒装分为两类,一类叫随语倒装,另一类叫变言倒装,认为随语倒装多只是语次或语气上的颠倒,并不涉及思想条理和文法组织,而变言倒装则与之不同,往往涉及思想条理和文法组织。笔者认为,这样的划分和界定未免太过机械,因为任何语言形式上的布置,都不可能不考虑思想内容的表达,而脱离思想内容的表达,都只能算作没有意义的技巧。即以陈先生所举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雷峰夕照的真景我也见过,并不见佳,我以为。一句为例,也并不一定就只是语次语气的颠倒,文法组织上把宾语并不见置于主谓我以为之前姑且不论,思想条理上又何尝没有用心?修辞作为一种文字巧,必得以思想内容为轴心,方为上乘。刘勰《文心雕龙》论及章句时说:启行之辞,逆萌中篇之意,绝笔之言,追媵前句之旨;故能外文绮交,内义脉注。一篇文字,无论是开篇的安排还是结尾的布置,务必相互照应勾连,然后才能做到外文绮交文字象织绮的花纹那样交错),内义脉注(意义象脉络那样贯通),倒装作为辞格,如果我们仅仅从语次或语气的颠倒上来看待,无疑是削弱了它的重要价值。

要充分认识和领略倒文的妙用,笔者以为,兼顾语次语气和思想条理的同时,侧重点更应放在思想条理上。《唐诗宋词选读》里有两处倒装,于思想条理极富意味,不妨共赏。 第一处见李颀的《送魏万之京》,为欣赏方便,姑将全诗引出: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首联朝闻两句,用的即是倒装。以正常的逻辑次序论,昨夜一句应放在朝闻一句的前面,从昨夜说到今,时间上从前往后,逻辑清晰。而诗人为何要在这里把诗句作倒装处理呢?有人看到扣题的作用,题目明标一字,而游子唱离歌是正面写(见教参所引《历代名篇赏析集成》侯孝琼赏文),这样,开篇就扣题了。这个看法自然是对的,但并不仅此。昨夜句是写节令,从与首句的关系上看,是补出了离别的背景,同时也勾画出秋天高肃清寂的气象,但补出一开始就写的效果是一样的,所以单看它和首句的关系,并不能全面地看出其中的妙处,要较全面地看到它的妙处必须把它和后面的文字联系起来,后面颔、颈两联写诗人臆想游子沿途所见之景,用的虽是虚笔,但都是由昨夜一句领起。以一句做领起,后面紧跟着进行具体的描画,结构上就显得特别紧凑,假如将首联两句移位,不仅难收紧凑之效,而且还有结构松垮之嫌,此其一。其二,微霜初渡,秋肃严临,而游子适离,送别者自然要为游子一路的行程牵念,所以颈、颔两联紧接着写游子行途所见,悬想游子一路寂寞凄清的苦况,就显得极其自然。其三,诗人为什么要写游子一路的苦况?时节已届岁晚,游子不避秋凉,寂寞千里,赶往京城,所为何事?顺着诗意,最后,诗人又水到渠成地点出了激发勉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i9e.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