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张爱玲小说的雅俗风格》,欢迎阅读!

论张爱玲小说的雅俗风
格
摘要:张爱玲的小说创作呈现出雅俗的风格。主要表现在创作题材的选取与主题的开拓上,她以普通市民的日常琐事、男女婚恋、市井风俗为内容,展示市井人生,揭示人性变异的深刻主题;以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语体风格来书写这俗世中的传奇;巧用古诗和成语,语言文白相杂,自成一体;能够精选意象,营造出奇特意境。这些使其小说达到了雅俗共赏的市场效应。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创作;雅俗风格 前言
“张爱玲热”现象的出现与其小说呈现出的雅俗风格不无关系。很多前人对张爱玲小说雅俗风格的各个方面进行过探讨和研究。有的就张爱玲小说雅俗风格的形成原因和小说技巧进行研究;有的就题材和表现手法两方面进行研究;有的就意象和语言两方面进行论述,得出意象营造要匠心独运、推陈出新,语言要以新写旧,才达到雅俗同生的结论;有的甚至探讨了张爱玲小说俗的本质就是一种高雅的通俗化追求,而不是低俗和流俗;还有的以张爱玲和老舍的“通俗”趣味进行比较研究,指出张氏小说在通俗中脱俗,趋向高雅格调的技巧,等等。以上这些,几乎都是从某个角度或某些层面对张爱玲小说的雅俗风格进行较为具体和专门的细致研究,如:题材、手法、原因、意象、语言等,但这些并不能对张爱玲小说雅俗风格进行整体的认知和把握,尚缺乏一个全面的论述。
一、题材的选取
张爱玲小说的出发点是世俗,“从柴米油盐、肥皂、水与太阳之中寻找实际的人生。”正如王安忆所说:“张爱玲小说里的人,真是很俗气的。”在题材上对世俗化的追求源于其对世俗生活的热爱和对世俗人生的认同[1]。她自称是“自食其力的小市民”,“每一次看到‘小市民’的字样,我就局促地想到自己,仿佛胸前佩着这样的红绸字条”。在《多少恨》开篇前,张爱玲还表达了自己对通俗小说的看法:
我对于通俗小说一直有一种难言的爱好;那些不用多加解释的人物,他们的悲欢离合。如果说是太浅薄,不够深入,那么,浮雕也一样是艺术呀。但我觉得实在很难写,这一篇恐怕是我能力所及的最接近通俗小说的了,因此我是这样的恋恋于这故事。
通俗化的写作倾向和追求使张爱玲非常注重读者群。她以为“文章是写给大家看的,单靠一两个知音,你看我的,我看你的,究竟不行。要争取众多的读者,就得注意到群众兴趣范围的限制。”于是,张爱玲饶有趣味地描写上海和香港两地的没落家族的市井生活,其中离不开大家庭里的婚丧嫁娶,亲戚朋友、夫妻、妯娌、主仆等内部成员之间的勾心斗角,极力展示小市民势利、自私、冷漠和重视小恩小惠的心态,从市井人物、市民观念、市井场景、市井风俗等多个角度写出了小说通俗的味道[2]。
由以上分析可知,张爱玲热衷于描写她所认同的俗世生活,以市井生活的琐碎之事作为她小说的题材,显示了她书写世俗生活的小说创作倾向。
二、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语体风格
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语体风格在张爱玲小说的题材表现上尤为明显,这在第一节已经论述。在此,重点探讨表现手法和技巧的运用[3]。如关于人物形象塑造的技巧和方法,以《金锁记》中曹七巧这个人物的塑造为例。
世舫挪开椅子站起来,鞠了一躬。七巧将手搭在一个佣妇的胳膊上,款款走了进来,客套了几句,坐下来便敬酒让菜。长白道:“妹妹呢?来了客,也不帮着张罗张罗。”七巧道:“她再抽两筒就下来了。”世舫吃了一惊,睁眼望着她。七巧忙解释道:“这孩子就苦在先天不足,下地就得给她喷烟。后来也是为了病,抽上了这东西。小姐家,够多不方便哪!也不是没戒过,身子又娇,又是由着性儿惯了的,说丢,哪儿就丢得掉呀?戒戒抽抽,这也有十年了。”世舫不由得变了色。七巧有一个疯子的审慎和机智。她知道,一不留心,人们就会用嘲笑的,不信任的眼光截断了她的话锋,她已经习惯了那种痛苦。她怕话说多了要被人看穿了。因此及早止住了自己,忙着添酒布菜。隔了些时,再提起长安的时候,她还是轻描淡写的把那几句话重复了一遍。她那平扁而尖利的喉咙四面割着人像剃刀片。
这段话是七巧要拆散长安和童世舫的爱情而设计的阴谋。其中既使用了中国古典小说常用的塑造人物的方法,如动作和语言的描写,还融进了西方现代小说的心理描写方法[4]。不但从语言和动作上写出七巧的人物个性,还从心理描写角度写出了她丧失正常人的情感。
三、精心选择意象,营造奇特的意境
意象与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重要概念。所谓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童庆炳在《文学理论教程》中对意境作出了这样的界定:“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它同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张爱玲是一个善于选取意象,营造奇特意境的高手。她喜欢选取一些老百姓所熟悉的事物来寄托情感,并通过特写镜头,构成画面的组合,进而营造出一种强烈的意境氛围,而主人公的特殊心理状态又往往在此含蓄地流露出来,从而形成了张爱玲创作过程中的雅俗风格的又一表现[5]。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就题材的选取和主题的开拓,古典与现代结合的语体风格,语言文白相杂和意象营造这四方面对张爱玲小说雅俗风格进行了阐述。张爱玲小说形成这种雅俗风格的创作理念其实基于其本人对中西方小说的深刻感悟。张爱玲小时候受到了中国传统教育和西方教育的双重熏陶,使其具备良好的文学素养,她以女性作家特有的敏锐眼光和深刻的洞察力来审视中国转型期间的市民生活,题材虽是世俗化的人生百态,却能以现代意识和人生的思考渗透于其中,从而挖掘出人性变异这个深刻而高雅的主题,并在具体的叙述过程中把旧小说的古典情调和现代趣味协调统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古典的故事外壳中注入了外来小说的技巧和手法。
参考文献:
[1]张爱玲.张爱玲典藏全集(散文·卷二)[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 [2]张爱玲.张爱玲文集· 精读本 [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9. [3]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7 . [4]子通,亦清.张爱玲评说六十年. [M] .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6 . [5]刘琅,桂苓.女性的张爱玲. [M] .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公司,2005.1 .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i7T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