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观舞蹈作品《尼苏新娘》

2023-01-05 20:14:3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观舞蹈作品《尼苏新娘》》,欢迎阅读!
民间舞蹈,传承,舞蹈,新娘,民族
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观舞蹈作品《尼苏新娘》

作者:暂无

来源:《尚舞》 2020年第8



万袁

【摘要】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编创对于我国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在编创民族民间舞蹈时,对于选定民族的民族文化、民俗文化以及民族属性的独特性要具备准确的理解与认知,其舞蹈语言的建构也应当遵循该民族的传统舞蹈语言元素,在继承的基础上,在民族舞蹈风格的动律内进行适度的发展变化。要避免民族民间舞蹈的民族属性被淡化与模糊,对少数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独特性的继承与发展做到尊重与负责。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蹈;独特性;传承与发展;花腰彝

今夜梳起女红妆,待嫁女儿心慌慌。从古至今,即将出嫁的少女由人生的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马上就要为人妻,远离父母,新婚前夜的心情不禁百感交集。

《尼苏新娘》是由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耗时一年倾力打造的精品剧目,由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毛荣老师带领,国内著名编导王舸老师主编而成。作品排练期间,特地邀请花腰彝族当地老艺人、专家前来亲自指导示范,帮助学生寻找该民族身体动律。该作品在编导熟悉认知花腰彝的客观生活环境及民族文化背景,系统掌握原生态花腰彝舞蹈语言素材,准确把握民族风格属性的基础上建构而成。

近年来,我国大型的舞蹈赛事与院校创作作品展演中有关于花腰彝的创作作品很少见,花腰彝对于舞蹈编创者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方向与领域。要想编创出具有原汁原味的民族民间舞是一件难度系数非常高的事,尤其对于还未开发完全的小众民族舞更是难上加难。民族民间舞作品重在表现民族民间舞蹈的传统文化独特性和民族精神下的情感特征,编创民族民间舞作品不仅需要传承保留纯正原始的民族舞蹈文化风格风貌,还要不断地寻求和探索具有创新发展的舞蹈动作语言潜力和表现空间。舞蹈编创者要想编好民族民间舞剧目,首先一定要尊重民族文化与风俗习惯,必须做到准确把握其风格性、掌握其动律性,并对这个民族的民族精神与情感特征进行深入的了解。在掌握了这些之后,舞蹈编创者还要面临如何让原生态的民族风格性舞蹈语言服务于作品的问题,这时候传承与发展之间的“度”就需要编导自行把握。辽宁师范大学决心创作一个小众民族的舞蹈作品就是在挑战一项难度系数很大的任务,足见其探索创新精神的可敬。

此次作品以彝族分支尼苏支系花腰彝的客观生活环境为根基(汉人称尼苏族为“花腰

彝”),以彝族哭嫁文化中花腰彝族哭嫁歌为创作背景。花腰彝人喜爱边歌边舞,花腰歌舞曲调欢快流畅,歌词十分丰富,歌以合节,配以腹前击掌、顿足踏地为舞,舞动时围火而跳,腰部略弯。花腰歌舞题材多为情歌和叙事长诗,舞蹈动作较为简单,但步伐变化较快,步子小而快。步伐由顺脚、合脚、叉脚三类组合而成,击掌而舞也是花腰彝的特色身体语言之一。

彝族历来有哭嫁文化,彝族哭嫁是彝族婚俗文化的一大特色,哭嫁也是多情温柔的彝族女人永远不变的乡音乡情的表达。花腰彝族女人的哭嫁歌唱出了她们的真情实感,唱出了她们的精神生活。编导抓住了彝族哭嫁这一风俗文化带来的创作灵感,讲述彝族女儿出嫁前与亲友依依不舍的情景,表现了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彝族风俗文化,带观众领略体会彝族生活气息与景象。作品以即将出嫁的彝族少女对自己从母亲怀里成长,到土掌房无忧生活,再到出嫁挥别亲


友为主要故事情节,再现了花腰彝族女儿出嫁前不舍母亲又向往新生活的纠结、复杂的心理过程。短短几分钟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主题思想,运用原生态的舞蹈语汇编织塑造生动的花腰族人物形象。作品以花腰彝族人民的风俗习性、生活方式、民族性格、文化传统为创作土壤,结合具有冲击力和情感烘托的舞蹈调度与结构,以最朴实的少数民族人物形象再现了人世间的母女亲情、姐妹友情等真挚的情感,让观众在观看之中体会亲情之间难舍难离的情感,也感受到无私奉献的伟大母爱。

舞蹈作品中的服装设计制作可见花腰彝族的服饰文化特征。花腰彝族以手工方式生产制造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花腰彝族女性服饰多以红、黑两色为主,另掺杂绿、白等色。作品中服饰颜色完全遵循花腰彝族的传统配色,红色的衣服与红色的灯光在一开场就告诉观众这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日子。舞者身上穿着的服装是从云南定制的,特地邀请该民族所在地的绣工将当地传统的绣样完整地再现在服饰上。服饰纹样选择的是花腰彝常用的日、月、星,刺绣纹样也遵循传统绣于坎肩、袖口、裤脚沿口等显眼位置。整套服饰色彩鲜艳夺目,充分体现了花腰彝族女性民族性格中的热情奔放与乐观开朗特征。值得一提的是,参加表演的每位舞者都参与过绣工学习,所以作品一开场时饰演母亲的舞者模仿刺绣时的动作可谓真实而生动。舞者的服装重达10斤左右,仅头饰就有3斤左右,这给排练的舞者增加了难度。但正是这些细节将花腰彝族服饰文化中古朴的风格与繁复的工艺保留了下来,对于传承与发展民族服饰文化的独特性与多样性来说,价值与意义非凡。

剧场内,作品开始,黄色光圈渐渐明亮,大红色着装的舞者围成的圆形环状让人一眼观去,就不禁联想到滇南人民所住的层层叠落、相互连通的传统建筑——土掌房。昏黄的光圈内,一位舞者正坐前区对镜看着自己的红妆,镜中反观到后区正在做针线活的母亲其实观望着她,偷偷地拭泪。老母亲刚被女儿发现她在偷偷哭泣就立马背过脸去,害怕引起女儿的伤心难过。女儿转过身向往着自己的新生活,老母亲从后想要拥抱女儿,却又转身暗自哭泣。舞蹈语言下的准确意味性表达,将极其细腻的情感与打动人心的母女形象塑造得淋漓尽致,富有情感性的动作语言将母女二人之间道不尽言不明的复杂心理特征清晰地表现出来,也让观众立刻感受到出嫁前母亲对女儿的不舍,以及女儿对母亲的眷恋的情感关系。动作语言简单却不单调,人物情感关系清晰而又细腻的表达让舞蹈意境瞬间立体起来,达到了作品中情与景的完美交融,这个仅仅30秒的开头注定了剩下几分钟的舞蹈表演将饱满而精彩。

群舞意象化变幻直接切换至亲友临出嫁前送别少女,相拥而泣却又互相安慰,不得不说此刻那种悲伤的氛围已经恰如其分地营造而出。随着音乐曲调渐渐明朗,群舞人形墙以圆形立起,少女围绕着群舞奔跑起来,观众仿佛能看见少女围绕土掌房无忧无虑成长的少女形象。而一转眼下一圈,却是老母亲追在她身后为她送来出嫁的红伞。年迈的母亲步履蹒跚地追赶在少女身后,少女回身紧接向母亲一跪,老母亲缓缓一扶,转身边送边嘱咐,二十年的光阴在此刻恍如一朝,不禁让人唏嘘母女情深而时光却如白驹过隙,此刻是编导利用舞蹈时空的虚拟性特征手法在同一空间下的时间虚拟性转化,巧妙地进行了时空拼接,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转而音乐完全明朗欢愉了起来,花腰彝古朴而悠长的送嫁歌唱起,舞者花腰彝的风格“顺脚”步伐组建的连臂人墙将观众仿佛带至遥远的彝族山水间。少女自两排变换调度中撑起红艳的伞走着,顺手顺脚的风格性步伐向前缓缓流动,欣喜着新婚的出嫁忽而又由伞思人,转身隔着由人墙意象化的层层山脉挥手道别亲友,转而伤心哭泣起来。群舞中四人顺调度动势而出,画面立刻切至闺中密友送嫁,有的怀抱新娘,有的抚摸后背安抚,有的帮着少女拭泪,有的笑话新娘子哭鼻子。四人各有其生活动态及性格特征,人物形象细腻生动,将少女与好友间送嫁的场面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

四人原本安抚着哭泣的少女,忽而将其推开,气得新娘挨个去拍打她们。音乐也逐渐转向快节奏高频率的明快色彩。随着群舞们最经典原始的“击掌”动作舞动起来,观众也立即随着舞蹈情节进入亲友欢快的送亲行列。此段主题在一个“逗”字,亲友们拍掌庆贺的方向,新娘


娇羞躲避的姿态,以及转瞬被抢走藏起来的红伞,让观众感受到少数民族地区结婚喜庆的庆祝方式和独特的民俗文化。接下来就是另一原始风格的彝族动作“合脚”与“叉脚”,两人手脚向后撑地,借其中段上下动律向前移动。其后,两人一组连臂而舞,一人指向前方,一人掩嘴巧笑,将送亲中的人物形象与动作动态即刻搬到了舞台上。

随着鞭炮声的响起,亲友分作两边,独留新娘一人背向示人,音乐也由欢快转为悲伤,表现出新娘与送嫁亲友的心理对比和复杂心情。持续短短的十几秒后,音乐再度上升到欢快甚至更高频率的快节奏中,新娘本来还不解亲友的欢喜雀跃,看着他们默默哭泣的悲伤情绪也被这欢庆的气氛熏染,转而加入了亲友的欢天喜地中。音乐节奏逐渐加快,舞者丰富多姿的“击掌”频率逐渐加快到了近乎疯狂的程度,让观众的心理节奏也不断加快,情绪不断上升至最高点,着实体会了一把少数民族独有且原始的近乎疯狂的欢腾感。

音乐戛然而止,随着新娘的抬头远望,音乐又回到了最初的静谧与淡淡的忧伤中,群舞的连臂人形墙随着调度仿佛围成了两座大山。山的这头,少女与老母亲远远地挥手告别,直到母亲消失在山的那头。少女将手中的红伞抱紧,此刻群舞也悄然回到了土掌房的形态,仿佛远方的家。

观看完整个舞蹈作品,观众心中仿佛注入了柔软的水,印证了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老师所说的“感动到流泪”的作品观感。好的作品一定源于真实的情感与巧妙的手法,辽宁师范大学《尼苏新娘》这部作品的独特贡献与价值,不仅在于它独特的审美价值,更在于它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民.艺术人类学新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2]张铁山,赵永红.中国少数民族艺术[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3]朴永光.舞蹈文化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4]吕艺生.舞蹈美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i40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