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历史与社会》中考复习的有效性》,欢迎阅读!
浅谈《历史与社会》中考复习的有效性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 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学生的学习,关注教学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对学生产生教育教导作用, 此即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历史与社会》课程,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丰富的学科知识常常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纷繁的头绪又往往给学生带来复习的困难。本文针对在新课改的大潮下,面对初中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课的跨学科复习和“开放性”的考试形式,就笔者本人的《历史与社会》中考复习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 中考 有效 复习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教育理念的更新, 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学生的学习, 关注教学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对学生产生教育教导作用,此即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升入九年级,面临着升学的任务,如何使学生能在中考中取得好的成绩,教师的有效复习教学课就显得尤为重要。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课的中考应该如何复习,一直是困扰许多本学科任教老师的一个难题。因为是跨学科复习,而且又是开卷考,如果就是炒冷饭,将众多的知识进行堆砌,缺乏新意,缺乏挑战性,只能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如果进行题海战术进行训练,会让学生更疲惫,也激发不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如何应对这种新的考试形式,在有限的时间内高质量、高效率地做好复习备考工作,使学生做到轻松上考场?笔者就本人任教《历史与社会》实践结合《2011年浙江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谈谈几点体会。 一、重视知识体系构建,帮助学生全面、准确地掌握知识
《历史与社会》学科的特点之一是知识的关联性很强,所以在复习中,不能把基本知识当做孤立分散的知识点,而要抓住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由基础知识、阶段特征、基本线索构成的多层次的历史知识网络体系,培养学生思维的整体性。
以八年级的《历史与社会》为例,在复习的时候,如能以时间为线索,将一个个知识点连接起来,形成脉络清晰的有条理的知识网络,就能便于学生存储记忆,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及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如复习考点18.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及其主张,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儒家思想从形成到发展也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儒家思想形成于中国历史什么时期?当时主要有哪些代表人物? (2)儒家思想何时被确立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3)儒家思想在历史上曾受到打击,请举两例说明。
既让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的过程有了清晰的认识,也有效地落实了3个考点即考点18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及其主张、19说明秦始皇、汉武帝和唐太宗的主要活动及影响和29了解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概况等相关知识的复习。此外,今天的中考试题多从不同专题的角度进行命题,强调对知识的重组,体现命题的新变化。复习时可以设计一些专题,如在复习中国近现代史时可以理出“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等专题。专题复习是单元复习的深化和系统归纳。它要求把具有同类性的知识整合在一起进行比较,重新梳理线索框架结构,这样有助于弥补单元复习的不足,给学生一个清晰明了的脉络,
而且还有助于打破原有的教材体系限制,进行知识的迁移和重组。 二、科学运用比较联系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就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同样复习也是如此,所以有效的复习课更要注重复习策略和方法。在《历史与社会》的中考复习中,除了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复习外,另外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比较寻找历史知识、社会现象的相关性,掌握比较思维方法,同样是一种有效的复习方法。在复习过程中可以:1.从空间角度出发的横向比较或者从时间角度出发的纵向比较。如在对“抗日战争”进行专题复习的时候,让学生找出可比较的项目,对“九一八事变”与“七七事变”、“五四运动”与“一二九运动”、“国共第一次合作”与“国共第二次合作”、甲午战争与抗日战争进行比较。2.站在历史整体角度,对不同历史现象进行高度概括性的比较。例如,在比较鸦片战争前中西方差异时,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方面进行纵横交错的多方面比较。3.将历史和现实进行比较,对历史问题进行现实思考,对现实问题进行历史反思,这种古今比较,“以史为鉴”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价值所在。例如,比较唐太宗时期的民族政策和今天的中国的民族政策,理解我国的民族关系;可以将近代的屈辱史与今天中国的振兴史比较,分析中国近代落伍的原因对今天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运用比较联系的方法进行复习可以帮助学生拓宽思维,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历史社会现象,培养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在学生一定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进行比较联系的复习方法,是提高复习效果的有效途径。 三、关注时事热点,寻找教材与现实的结合点
《历史与社会》课程以培养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能力作为一以贯之的目标。为此,中考命题一个鲜明的特色是以当今社会与世界上发生的重大热点、焦点问题为切入点,考察学生用所学知识来评价现实问题,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如2010年《温州中考卷》中的“云南旱灾”和“世博会”等。所以复习时教师要高度重视一年来发生的重大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综合多种知识探究社会问题,提高参与社会实践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可以对时事热点进行如“民生问题”、“自然灾害”、“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利比亚撤侨”充分挖掘,寻找现实问题和教材知识的联系,精心设计复习方案,创设材料情境,做到有针对性地复习。
例如“金融危机”这一热点可以辐射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材中的“罗斯福新政”这一知识点,可以辐射《思想品德》教材中的对外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重要知识点,甚至可以辐射我国“四万亿投资”这一热点。反过来,考纲中的重要知识点,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民族精神、共同富裕和和谐社会、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内容又可以和许多重大热点问题相连接。
与其他学科相比,《历史与社会》是一门实践性、时效性很强的课程,这门学科在中考复习时的一个很大特点就在于它必须与当今社会的热点、重点问题相联系。这是其学科的内在要求和生命力之体现,也是中考复习课成功的关键所在。
四、重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让复习课有实效更有意义
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因此,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如果我们的中考纯粹只是为了追求分数,重视知识目标而轻视了三维目标的整合,那么它的结果只能使复习效率不高,复习教学目标单一,学生不满意,教师不如意。基于此,为了体现新课程
的理念,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我认为复习课同样要重视三维目标的整合,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我们的复习课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自主能力。尤其是随着本学科开卷、不计分数只计等级的中考模式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学生忽视了本学科复习,所以自主复习显得尤为重要。
让学生自主复习,教师首先要做好学习方法和答题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在读书与思考中联系实际,提出并解决问题。如:结合考点27“说明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主要侵略活动及其影响”复习时,自主复习的要求如下:阅读课文,解读考点,对五次侵略活动进行梳理,采用恰当的图表形式,概括内容,形成简明的知识框架。完成了这一环节的自主复习之后,设计“拓展延伸,深化主题”这一环节,提出“为什么中国近代在抵抗外来入侵屡次战败?”“面对外来入侵,面对民族危亡,怎么办?”启发学生自主探究中国近代落伍的原因,以及各个阶层为挽救民族危亡的举措。留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复习的机会,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复习探究过程中去,培养学生自主复习的能力。这个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完成,教师要加以指导,但是不能完全放手。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困难和问题随时都会出现,这都需要教师给予合理、适时的引导。 解决问题不是复习教学的终极目标,复习教学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提高能力。当学生“会学”的能力越强,“我要学”的意向就越稳定、强烈,复习就越有效,而随着学生自主能力的提高我们的复习更有意义。此外要提高复习课的有效性,巩固练习同样也不可忽视。因为复习不可能面面俱到,但可查漏补缺,练习就有这个功用。
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应是:有效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有效地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有效地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生活。而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历史与社会》,开卷考试是对学生的能力的全面考察,课程内容的特点决定了复习课在教学过程中有着重要地位和作用。寻找最有效的课堂教学任重道远,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实验稿)》。 [2]《2011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
[3] 沈毅 主编《新课程学科教学评价》.浙江教育厅师范教育处,2005年版。 [4]《基础教育研究》.2009年,第9期。 [5]《中学历史教学》.2009年,4-5期。 [6]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2009年版。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hzP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