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教育是民生之基》,欢迎阅读!

教育是民生之基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其本质是“成人”、“树人”、“立人”,即让人从“自然的人”成为“社会的人”,让人从“蒙昧状态”进入“文明状态”,让人成为真正的君子。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教育可以通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改善民生提供主体基础,可以更好地促进社会建设其他领域的发展从而改善民生,也可以更好地促进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从而改善民生。因此,改善民生必须切实做到教育优先发展。否则,改善民生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所谓教育优先发展,就是将教育事业置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优先位置,通过教育的先导性发展,带动、牵引和促进其他领域的长远发展。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教育优先发展对于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教育优先发展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一、切实增加教育投入
实现教育优先发展,关键是要切实增加教育投入。没有教育的投入就没有民生的产出。然而,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育投入占GDP或GNP的比例偏低。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规定: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例,本世纪末达到4%。但实际上,此比例长期未能达到4%。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例,2012年达到4%。经过全社会的不懈努力,2012年终于达到了4%。但4%只是及格线。因此,还必须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不仅要加大对于高等教育的投入,也要加大对其他阶段教育的投入,特别是要加大对于小学教育的投入力度;不仅要加大对学历教育的投入,也要加大对职业教育和其他各类教育的投入;不仅要加大对学生的投入,也要加大对教师的投入;不仅要加大对教育硬环境的投入,也要加大对教育软环境的投入,特别是要在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加强校园安全、营造绿色校园等方面加大投入,等等。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应该将4%作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的“起点”而不是“终点”,在此基础上让人、财、物向教育方面倾斜。当然,增加教育投入不仅是政府的职责,也是全社会的职责。要设法做到政府投入、企业投入、社会组织投入多管齐下,最大限度地满足发展教育的资金需求。很多机构和个人认为教育投资的回报率低、回报周期长,不愿意将资金投在教育领域。其实,对于改善民生而言,增加教育投入是“一本万利”的事情。全社会都应该有“投资教育就是投资民生”、“教育投入是最大的民生”这种共识。
二、积极促进教育公平
促进教育公平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条件。教育公平对于打破阶层固化、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正、保障政治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党和政府对教育公平问题始终高度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关键是机会公平,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
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
现在的问题是,要想方设法将这些重要论述落到实处。促进教育公平,首先要意识到教育公平的极端重要性和教育不公平的严重危害性,要认识到教育公平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其次是既要促进教育的机会公平和形式公平,也要促进教育的结果公平和实质公平。从机会公平、形式公平转化为结果公平、实质公平的关键是要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的投入,让穷孩子上得起学、上得好学。再次要以多种方式矫正教育不公平问题,包括曝光教育不公平的典型案例、加大教育不公平行为的惩处力度、消除教育不公平的体制根源等。目前情况下,要特别注意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之间教育不公平的问题。最后要采取有效措施,特别是要通过制度的创新促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校际之间以及各种身份之间的教育公平。 三、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发展教育首先必须解决好“发展什么样的教育”和“如何发展教育”这两个基本问题。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只有以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方式发展教育,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才能真正地实现教育目的,真正地改善民生。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进行了周密部署,需要我们认认真真、不折不扣地去落实。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关键是要处理好以下六对关系。一是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状况的优劣归根结底取决于社会状况的优劣。发展教育必须正本清源,从改造社会整体着手。二是教育的产业属性与教育的事业属性之间的关系。教育既可以作为产业,也可以作为事业,但从根本上来讲,事业属性是教育的本质属性,产业属性是教育的从属属性。教育改革的本质应该是让教育回归教育,让教育的事业属性越来越浓,让教育的产业属性越来越淡,让“树人”取代“赚钱”成为教育的核心目的。三是教育目的与教育体制的关系。好的教育目的必须依靠好的教育体制来实现。没有合理的教育体制,就不能实现美好的教育目的。因此要将教育体制改革作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中心任务。四是综合改革与重点突破的关系。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并不是要在教育改革方面“齐步走”,而是要抓住重点领域和根本问题进行突破,继而实现教育的全面发展。五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既要依靠政府因素,也要依靠市场因素。但是,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有其自身的规律,过多的政府干预和过多的市场干预都不利于教育的进步。我们既要防止教育的“资本化”和“市场化”,也要防止教育的“权力化”和“官僚化”。六是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与教育的社会改造功能的关系。教育既要服务社会、适应社会;也要改造社会、提升社会。教育既不能过分超前于社会与时代,产生“命令主义”和“急性病”的弊病;但更不能落后于社会与时代,产生“尾巴主义”和“慢性病”的弊病。总之,教育要在“亲民”的基础上实现“新民”,要在“脚踏实地”的基础上做到“仰望星空”。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hUY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