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杜甫西南漂泊时期诗歌赏析说课稿》,欢迎阅读!
![杜甫,赏析,漂泊,诗歌,西南](/static/wddqxz/img/rand/big_121.jpg)
杜甫西南漂泊时期诗歌赏析说课稿
杜甫西南漂泊时期诗歌赏析说课稿 执教者:天长市第三中学 吴正鹏 一、教学理念——思想指导行动
选修课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这里的“拓展与提高”,不是简单的重复与叠加,而是在共同基础上的个性发展。既然是选修,就应当为学生提供比较充足的选择内容。即在原有教学的基础上,再开发出一些教学专题,以满足学生的选择需求和学习需求。从根本上讲,开设选修课程是为了适应每个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而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是会有所不同的。“专题式教学”可以适应学生的变化,因为它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有针对性地灵活地设计一些专题,既可以保证不同学生的选择,又可以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这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设计开发了杜甫教学主题。以期做一些尝试,愿求教于方家。 二、关于教材——教材不是《圣经》
面对选修课程,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寻找联系,重组资源,开设专题。对教材进行重组,这种做法与选修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是一致的。以“杜甫诗”为例,从现有教材所选的杜甫作品来看,主要是杜甫漂泊西南时期的晚年之作。必修教材中有《秋兴八首》(其一)(作于)、《咏怀古迹》(其三) (作于)、《登高》(作于)。选修教材中有杜甫诗四首:《蜀相》《登岳阳楼》《旅夜书怀》《阁夜》。根据这些内容,就可以考虑再设计几个学习专题,以带起对杜甫诗具体篇目的学习。例如:“杜甫诗中的忧思情怀”、“杜甫诗中常用的意象及其理解”、“谈谈杜诗的?炼字?之美”、“杜甫诗风格形成”等专题。这些专题的设置既有内容情感的理解,也有语言的分析运用以及技法的评价。每一个主题的教学可以有所侧重,每一个专题的完成都需要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从点走向面,从单一走向多元,在原有的一首或几首诗的基础上建构出对杜甫诗某一个特点的认识。教材确立的大的专题没有变,教学应达到的目标没有变,而实现教材规定的教学目标的途径却增加了。多条途径,殊途同归。(《蜀相》 为初到成都时所作。765年4月,严武暴卒,诗人在成都的生活顿时没了着落,于是顺江东下“转作潇湘游”,创作了著名的《旅夜书怀》。766年夏初,杜甫流栖至四
1 / 3
川夔州,创作了《咏怀古迹五首》《秋兴八首》《阁夜》等作品。767年的重阳节,杜甫创作了震烁古今的不朽名篇《登高》。768年,杜甫出四川、下江陵、过公安,来到湖南岳阳。入冬的一天,他以老病之躯登上岳阳楼,观望洞庭水,感慨国家之多难、身世之飘零,写下了著名五律《登岳阳楼》。) 三、教学目标——目标决定方向
本专题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定位集中在了解杜甫晚漂泊的处境和老病孤苦,忧国忧民的晚年形象。结合杜甫的人生经历,感悟杜甫在晚年西南漂泊时期诗歌中流露出的苦痛和忧思情怀,感受杜甫诗歌在思想情感上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杜甫的生平经历和诗歌创作的主要成就。 2、依据杜甫不同人生阶段的诗歌特点,综合分析其人生经历对诗词创作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搜索、查阅图书等学习活动,增强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2、在品味杜甫诗歌情感的过程中,结合杜甫的人生经历,学会从知人论世,诗歌意象特征和表现手法赏析诗歌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团队合作学习的自觉意识。 2、感悟杜甫在晚年西南漂泊时期诗歌中流露出的苦痛和忧思情怀。 四、教学重难点——研究教材·体察学生·把握关键
1、学会从知人论世,诗歌意象特征和表现手法赏析诗歌情感。 2、感悟杜甫在晚年西南漂泊时期诗歌中流露出的苦痛和忧思情怀。 五、教法与学法——方法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1、通过搜索、查阅等学习活动,增强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先让学生发现已学的必修教材中的三首诗歌的情感特点,这是一个自主发现的过程,形成鉴赏思维方式。
2、在自主发现的基础上,结合杜甫的人生经历,自主分析诗歌,学会从知人论世,诗歌意象特征和表现手法赏析诗歌情感。
3、运用比较归纳的思维方式,形成理性的价值判断,感悟杜甫在晚年西南漂泊时期诗歌中透露出的深沉情怀。
六、教学过程——优化过程,提高效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 /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hTPK.html